
中新經緯12月18日電 (魏薇)17日,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銀行)公告稱,該行董事會通過相關議案,決定行使公司可轉債的提前贖回權,按債券面值加當期應計利息的價格贖回于贖回登記日收盤后全部未轉股的“成銀轉債”。成都銀行也將成為繼江蘇銀行后,2023年以來第二家完成可轉債強制贖回的銀行股。
截至12月11日,尚未轉股的“成銀轉債”金額為32億元。業內人士認為,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在可轉債強制贖回前,投資者可以考慮進行轉股或者在二級市場賣出可轉債。
已觸發“成銀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
公告顯示,經監管核準,成都銀行于2022年3月3日公開發行8000萬張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每張面值100元,發行總額80億元,期限6年,票面利率第一年為0.20%、第二年為0.40%、第三年為0.70%、第四年為1.20%、第五年為1.70%、第六年為2.00%。
公告稱,上述80億元可轉債于2022年4月6日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轉債簡稱“成銀轉債”,交易代碼“113055”。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將全部用于支持成都銀行未來業務發展,并在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后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根據有關規定和《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下稱《募集說明書》)的約定,“成銀轉債”自2022年9月9日起可轉換為該公司A股普通股股票!俺摄y轉債”初始轉股價格為14.53元/股,當前轉股價格為12.23元/股。
公告稱,成都銀行股票自2024年11月7日至2024年12月17日期間,已有15個交易日收盤價不低于“成銀轉債”當期轉股價格12.23元/股的130%(含130%)。根據《募集說明書》的約定,已觸發“成銀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
根據該行公告,截至2024年12月11日,尚未轉股的“成銀轉債”金額為32億元,占“成銀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為40.15%。
成都銀行在公告中提示了風險,稱投資者所持“成銀轉債”除在規定時限內通過二級市場繼續交易或按12.23元/股的轉股價格進行轉股外,僅能選擇以100元/張的票面價格加當期應計利息被強制贖回。若被強制贖回,可能面臨較大投資損失。
這意味著,若“成銀轉債”被強制贖回,且價格依然維持在目前的134元/張左右,按照101元/張左右測算,如果投資者未及時操作,每張可轉債或將虧損約33元。
在被強制贖回前,投資者該如何操作?“對于投資者來說,可以有多種選擇。比如考慮進行轉股,但需要比較轉債的轉股價值與贖回價格,如果轉股價值高于贖回價格,是相對劃算的。再比如,‘成銀轉債’的轉債交易價格較高且溢價率為正,可考慮在二級市場賣出獲利等!本挢S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指出。
成都銀行還稱,公司將盡快披露相關公告明確有關贖回程序、價格、付款方式及時間等具體事宜。
部分存續銀行轉債轉股率偏低
“一般來說,可轉債的退出有轉股、贖回以及回售等方式,其中轉股是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在可轉債的轉股期內,投資者可以按照約定的轉股價格將可轉債轉換為發行公司的股票!惫圾Q說。
Wind數據顯示,自2003年2月民生銀行發行首只銀行轉債以來,A股上市銀行共發行27只可轉債,合計發行量4390億元,其中14只銀行轉債已退市,13只仍處于存續期。14只已摘牌的銀行轉債中,2023年前退出的8只銀行轉債均實現全額轉股退出,而2023年至2024年12月18日期間退市的6只銀行轉債,僅蘇銀轉債成功通過強贖完成全額轉股。
東方金誠在2024年2月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指出,在再融資受限的背景下,銀行發行轉債的目的除了低成本融資外,主要在于通過轉債轉股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資本充足率,因此銀行轉債發行人的促轉股意愿強烈,全額轉股對銀行轉債的退出具有重要意義。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存續的13只銀行轉債中,除成銀轉債外,還有4只累計轉股率超過10%,分別為中信轉債80.48%、南銀轉債43.91%、齊魯轉債17.44%、蘇行轉債15.17%。其余銀行轉債中,除杭銀轉債轉股率為5.39%外,其余7只均低于0.1%。
郭一鳴指出,銀行轉債的轉股率高的,大多是近幾年轉股力度較大以及余額減少的標的,同時剩余年限相對較短。而轉債的轉股率低于0.1%的,主要還是發行規模較大,剩余期限較長,轉股仍承壓的標的。
如何才能順利實現轉股?在郭一鳴看來,可轉債順利轉股,推動股價上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考慮適當降低轉股價格以提高可轉債的轉股價值。此外,也可以有一些轉股激勵措施等。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2日,成都銀行發布了實際控制人所控制股東增持公司股份公告,成都欣天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成都銀行股份518萬股,占總股本的0.13%。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
【編輯:張澍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