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14日電 題:2025年跨境零售支付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作者 楊濤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累計處理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金額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受全球經貿往來、供應鏈布局、人員流動以及金融國際化多方面因素影響,跨境支付日益成為各國關心的焦點問題。
自2020年以來,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的關注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與國際清算銀行(BIS)旗下的支付和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先后發布報告,指出跨境支付存在價格高、到賬慢、覆蓋面窄、透明度差等問題,根源涉及數據標準化、合規流程、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涵蓋公私合作、監管協調、設施改良等對策建議。隨后,《G20關于加強跨境支付的路線圖》應運而生,支付系統的互操作性、法律監管框架以及跨境數據交換等成為后續改革的重點方向,可以預計,這些在2025年依舊是各國跨境支付改革的核心關注點。
具體來看,跨境支付涵蓋證券清算結算體系、大額支付清算體系以及小額零售支付三個層面。其中,小額跨境支付因環節煩瑣、流程冗長、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等問題,2025年或將成為新技術重點攻克的對象。
跨境零售支付涵蓋多種新興支付模式,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當前,我國金融行業“制度型開放”的大環境為跨境零售支付市場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以跨境電商為例,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跨境電商新業態全年進出口達到了2.63萬億元,龐大的交易規模催生了海量的跨境零售支付需求。同時,隨著留學、旅游、勞務輸出等人員跨國流動的日益頻繁,小額跨境匯款需求持續增長。
新型支付工具如移動支付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普及,極大地改變了跨境零售支付的格局。各類科技巨頭也紛紛入局,為跨境零售支付帶來創新的解決方案,支付的復雜性和各方溝通成本大幅降低,交易記錄的透明度與不可篡改性不斷提高。加之我國“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開放程度不斷提升,預計2025年跨境零售支付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