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20日電 (張芷菡)近段時間以來,茶飲咖啡品牌掀起做“副業”的熱潮,繼茶顏悅色與蜜雪冰城開起“小賣部”,近日,又有網友發現,庫迪咖啡小程序中顯示出了獅子頭飯套餐、把子肉飯套餐、鮮肉包、醬肉包等產品,有業內人士猜測,這或是在測試階段。茶咖品牌為何熱衷做“副業”?對品牌形象有何影響?
茶咖品牌多元化探索“副業”
茶飲咖啡品牌做食品并不是新鮮事。例如,奈雪的茶自2015年來就開始運營“茶飲+烘焙”雙品類模式,樂樂茶、喜茶、85度C等也在同期推出過臟臟包、芋泥蛋糕、星空流沙包等爆款產品。
針對“飲品+烘焙”的業務組合,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對快節奏連鎖茶咖品牌而言,這種方式能夠增加產品組合,滿足消費者一站式需求,提升客單價和銷售額;還可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提高門店利用率,是茶咖品牌比較慣用的策略。但這種模式要求具備食品制作和儲存能力,需要專業設備和技術,會增加運營成本。
相比之下,便于儲存、運輸和管理的零食、雜貨等,成為近來茶咖品牌的“副業”多元化發展的目標之一。比如,茶顏悅色開起零食生活雜貨店,以“低價+小包裝”策略,銷售糖果、餅干、茶葉、文具、水杯等;蜜雪冰城變身“小賣部”,銷售各式零食小吃。
即便在食品業務上,茶咖品牌也逐漸跳出單純的“飲品+烘焙”思路,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創始于長沙的茶顏悅色根據當地飲食特色,開發了辣椒醬產品,長沙部分門店里,茶顏悅色直接擺出了辣椒醬和電飯煲;而奈雪的茶則推出了輕飲輕食模式的門店,售賣能量碗、果蔬茶等輕食產品;蜜雪冰城也曾在鄭州、北京部分店鋪中開設炸串區。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茶咖品牌多元化拓展副業,是商家經營模式由“推式供應鏈”向“拉式供應鏈”轉變的體現。前者強調商家“以我為中心,我有什么,就賣什么”,后者則以自身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變化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其業務結構和布局。
洪濤表示,茶咖品牌對輕食、早餐、零食等特色產品的布局,正是“拉式供應鏈”的表現形式。茶咖品牌敏銳結合自身品牌定位、地區特色、目標消費者偏好,通過拉式供應鏈,形成了千店千面,也就是根據不同地區、社區的實際情況,探索相應的商品結構、服務結構、體驗結構,滿足消費者需求,是比較有針對性的業務調整。
“副業”對品牌是加分還是減分?
近年來,茶飲咖啡賽道競爭激烈,價格競爭擠壓了行業整體利潤率。而烘焙、零食賽道同樣“擁擠”,一批新生代的區域精品烘焙品牌進入商超市場,零食行業也受到批量加入的量販零食品牌攪動。那么,茶咖品牌為何還要拓展這些“副業”?
在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看來,擴大品牌影響力是一個要素。“茶咖品牌做副業的訴求是取得更多的流量。特別是對于許多新晉品牌,單純做咖啡、飲品難以與星巴克等專業品牌競爭,因此拓展多種業務,塑造多元化、獨特、親近消費者的品牌形象,其實也是豐富自身品牌的一種選擇。”
不過,以新業務線豐富品牌形象與內涵并不十分容易。徐雄俊指出,目前看國內茶咖品牌對于多元化“副業”還在探索階段,很多是飲料業務與“副業”的簡單相加,而要打造融合性的品牌需要專業化的運營,即便如肯德基、麥當勞等擁有豐富經營經驗的品牌,在剛開辟咖啡新業務線時,也往往以“店中店”“隔壁店”等形式獨立運營,通過長期經營打造融合性的品牌。
此外,對于茶咖品牌跨界“副業”,會否影響消費者對品牌定位的認識這個問題,詹軍豪表示,這主要取決于“副業”的跨度有多大,是否與品牌定位、品牌風格相契合。能強化品牌形象的副業才是加分項。如品牌定位為高品質、健康,推出健康輕食類產品,能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理念的認同。若副業與品牌定位沖突,就是減分項,比如主打平價親民的蜜雪冰城,若突然推出高端昂貴的周邊產品,會讓消費者困惑,甚至對品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洪濤認為,目前看茶咖品牌做副業,多是根據自己的消費群體和市場變化選擇,同時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模式等定位的相對穩定性,如茶顏悅色的辣椒醬、奈雪的茶的輕食產品等。茶咖品牌的業務調整要使品牌形成“船搖人不動”的定力,才能保持市場的相對穩定性。(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