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27日電 (付健青 張澍楠)折磨公司10年的歐洲業務終于要“割”了?27日,寧波華翔盤中觸及漲停,截至午盤,股價漲超8%。
擬1歐元出售歐洲6家公司
26日晚,寧波華翔突然公告,擬出售歐洲業務。
寧波華翔表示,自2014年以來,歐洲業務長期大額虧損,對上市公司的整體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為徹底解決歐洲長期虧損的問題,公司于2024年8月,委托中介機構與多家潛在買家展開接洽,經深入談判和磋商后,最終確定交易對方為Mutares公司(一家在德國上市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
為鎖定商業機會,寧波華翔于2月25日,與Mutares公司簽署了附生效條件的《股份購買和轉讓協議》,擬出售寧波華翔歐洲公司,包括德國、羅馬尼亞和英國共6家公司(以下簡稱“標的公司”)。
交易初步定價為1歐元,由公司承擔標的公司的借款并保證一定的運營資金,同時將參考2024年12月31日經審計后標的公司的財務數據,最終實際交割價格依據協議計算確定。
對于出售業務是否意味著徹底放棄歐洲市場,“V觀財報”致電寧波華翔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并非徹底放棄歐洲市場,未來可能通過另外的方式繼續在歐洲市場(經營),如合資等”。
寧波華翔表示,交易預計會對2025年財務報表產生較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公司擺脫了長期制約發展的包袱,有利于未來發展和價值提升。
就業績的具體影響,該工作人員稱,“需要等審計報告出來,現在也不太好說”。
曾提“拓北美,穩中國”
寧波華翔成立于1988年,專業從事中高端汽車零部件總成和模塊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分布在中國、歐洲、北美以及東南亞等地區,是大眾、奔馳、寶馬、豐田、通用、沃爾沃、比亞迪、吉利、蔚來、理想、小鵬、賽力斯、小米等眾多國內外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主要零部件供應商之一。
公司的歐洲業務可以追溯到2011年。彼時,德系、美系整車廠提出了“一地發包,全球生產”的配套理念。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寧波華翔通過在海外收購和設立新公司的方式,實施公司國際化戰略。
但在歐洲實際經營中,由于“產品、人才、技術、文化、法律” 等方面的困難,公司持續出現大額虧損,不僅消耗了企業大量的現金,拖累了公司整體業績,同時也牽涉了大量的精力,延緩了企業的整體發展。
因此,寧波華翔在2020年就提出了實施歐洲業務重組,聘請德國PWC作為重組顧問,制定了包括德國、羅馬尼亞、英國各地工廠的歐洲重組方案,包括關閉德國一家工廠,縮減英國生產規模,以及加大羅馬尼亞工廠投資。
在2023年年報中,寧波華翔曾提出了“拓北美,縮歐洲,穩中國”的長期戰略。公司表示,北美的汽車市場相對空間較大,客戶產品定價合理,而且主機廠創新、變化能力強,相比歐洲市場更有前景。隨著某新能源汽車巨頭的墨西哥超級工廠的推進以及主機廠對中國零部件廠商在北美需求不斷增加,墨西哥有望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的“新藍海”。
而對于歐洲市場,寧波華翔將羅馬尼亞作為歐洲業務發展的戰略中心,以追求財務狀況健康為首要目標,期望能夠在一到兩年的時間內徹底扭轉被動局面。
對于全球各地的業務發展情況,上述工作人員對“V觀財報”表示,北美的業務按正常計劃在進行,公司也正加大力度拓展在中國的業務,同時在東南亞市場的發展還可以”。
在2024年三季度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上,寧波華翔介紹,公司客戶原本是以合資品牌為主,這幾年隨著市場的變化,客戶結構迭代、自主品牌份額不斷提升,而這些轉變不是完全以犧牲利潤率為前提,在獲取訂單時公司依然會守住一些商務條款紅線,保證集團整體的利潤水平。
對于中短期的策略,寧波華翔彼時稱,在當前存量市場博弈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公司將主要通過并購實現增長,優先考慮性價比較高的外資企業資產和業務,并希望通過整合提升其利潤率至集團平均水平,從而快速兌現利潤。此外,還會考慮橫向并購以補充客戶結構和產品線,并發掘現有產品和工藝以外的市場機會。(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