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5日電 (閆淑鑫 實習生 賀賽)“當前,中國風味產業在全球化進程中趨勢向好,但品牌價值、標準話語權、供應鏈安全、本土化運營四大關鍵短板依然突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建議構建中國風味標準戰略體系。
“全球消費市場格局的重塑與數字經濟浪潮相互交織,為中國風味走向世界提供了戰略機遇。面對當前的核心挑戰,亟需以全局思維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建議統籌產業鏈、創新鏈、政策鏈協同發力,從品牌塑造、標準掌控、技術突圍、屬地融合四個維度協同發力。”張學武表示。
具體來看,張學武提出了四條建議:一是探索全球消費者品牌塑造,建議中國優先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建立5個以上品牌根據地,通過重點市場三年深耕計劃,打造品牌國際化示范樣本。
二是構建中國風味標準戰略體系,建議由市場監管總局主導立項,牽頭制定《中國風味標準化體系》,明確“中國風味”定義、分類及評價指標,設立《香辛料辣度分級》《發酵工藝參數》等行業標準,結合傳統飲食文化(如八大菜系特征)與現代科技(如感官科學、風味物質檢測技術)制定分級標準;推動國際標準互認,推動“辣味健康指標”等關鍵指標納入國際食品法典(CODEX),讓中國風味在國際舞臺上擁有“話語權”。
三是以研發躍遷強化科技閉環,建議科技部牽頭實施“風味科學攀登計劃”,推進核心技術攻堅,運用風味組學等技術解碼八大菜系核心配方,建立“中華風味物質百科全書”;鼓勵頭部企業聯合院所組建“中國風味科學實驗室”,重點突破魔芋、豆制品等本土優勢風味品類,開發符合全球健康趨勢的功能性產品,建立“健康中國風味”認知標簽;推動高校開設“食品國際化管理”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局開辟綠色通道支持風味創新專利縮短審查周期。
四是推進品牌全球本土化建設,建議商務部建設區域性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區,在RCEP框架下建立東南亞食品工業園,聯合本土企業形成全鏈條集群;支持企業在海外建設本土化生產基地,聯合本土企業發起“全球食品創新伙伴計劃”,加強消費者洞察研究,合作開發跨文化爆品;支持企業收購海外本土品牌,提升屬地員工占比。
“當前全球市場格局深度調整,中國風味產業迎來關鍵窗口期。我們應以品牌塑造占據心智制高點,靠標準突破掌控話語權,用技術創新鍛造競爭力,借屬地運營扎根全球市場,系統性推動中國風味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大跨越,打造全球消費者品牌。”張學武表示。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閆淑鑫:yanshuxi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