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5日電 題:黃金ETF受熱捧,中國投資者為何加速布局?
作者 薛洪言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4月前11天,中國黃金ETF的持倉增加了29.1噸,而今年第一季度(1月至3月)累計流入僅為23.5噸。
4月中國黃金ETF持倉的快速增加,是多重短期市場沖擊與長期結構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短期驅動來看,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了避險情緒的集中釋放。4月初,美國宣布對多國征收“對等關稅”,盡管貴金屬被暫時豁免,但市場對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擔憂迅速發酵。美國政府政策反復無常的特質引發了市場對“類滯脹”情景的恐慌——即關稅推高通脹的同時抑制經濟增長,這一預期直接刺激資金涌入黃金市場。此外,紐約黃金市場一度出現交割風險,部分投資者擔憂現貨擠兌,進一步放大了黃金的避險吸引力。
政策與機構行為是另一關鍵推手。今年2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準10家險企試點投資黃金市場,允許其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參與黃金現貨實盤合約、黃金現貨延期交收合約等交易,并設定投資上限為險企總資產的1%。以10家試點機構總資產20萬億元估算,潛在增量資金規模可達2000億元。險資的入場不僅帶來直接的資金流入,更向市場傳遞了“國家隊”增配黃金的信號,推動散戶和機構進入。
長期結構性因素則植根于全球貨幣體系變遷與國內資產配置邏輯的改變。一方面,全球央行持續“去美元化”,2024年全球央行購金量連續第三年突破1000噸,中國央行亦在穩步增持。另一方面,國內居民部門因存款利率走低等原因,對黃金等非信用資產的需求激增。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金條與金幣投資需求同比增長28%,且2024年延續增長(增速20%)。黃金ETF作為低門檻、高流動性的工具,成為居民替代房產和理財的重要選擇。
技術層面看,3月以來,金價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的關鍵阻力位,進入“上不見頂”的技術性牛市。在“怕錯過”情緒驅動下,部分投資者將黃金視為趨勢性交易標的,而非單純避險工具。短期交易者通過ETF捕捉波動,推升持倉規模。
不過,近期國際金價高位波動的特征明顯。在此情況下,投資者在參與黃金ETF投資時,應首先明確自身的配置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從長期視角看,美元信用弱化、全球央行購金潮(如摩根大通預測2025年央行購金量或達850噸)以及地緣博弈格局延續,均對黃金價格構成堅實支撐。但短期需警惕市場情緒波動,例如近期金價突破3200美元后,部分資金可能獲利離場,導致短期波動加大。
在操作層面,普通投資者可采取“逢低分批配置+動態止盈”策略。例如,利用黃金ETF的高流動性,在價格回調至關鍵心理關口時逐步建倉,避免一次性追高。同時,需密切關注政策信號,如美聯儲降息節奏、美國經濟數據及美國關稅政策的后續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成為新一輪趨勢的催化劑或擾動源。
風險控制方面,需避免過度集中持倉。黃金ETF雖與股債相關性低,但價格波動率較高,應適當控制倉位權重,與權益、固收資產形成互補。對于杠桿類工具(如期貨),普通投資者應謹慎參與,優先選擇無杠桿的ETF或紙黃金。最后,若金價因短期事件(如關稅沖突升級)快速沖高,可適當部分止盈并再平衡至其他資產,鎖定收益的同時保留長期頭寸。(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