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8日電 題:美關稅讓“耐克們”陷入兩難
作者 萬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近期,美國對全球各國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引起關注。美國征收“對等關稅”本是打著減少貿易逆差、讓制造業回流美國的旗號,但實際效果卻未必如意。
以貿易交流頻繁、依賴制造業的鞋服產業為例,美國雖有眾多知名鞋服品牌,但在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化的當前,對品牌和消費者來說,都可能是雙輸的結果。
供應鏈問題難解
為了降低成本,國際鞋服品牌通常會選擇在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建廠,比如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并以分散化建廠的策略來達成避險優勢。很多美國鞋服企業采取了“中國+1”的策略,將產能遷至或分散至東南亞地區。
不過,這樣的供應鏈布局在地緣政治沖突和貿易摩擦時顯得十分脆弱。供應鏈在短期內不易調整且調整成本較高。而且大型品牌的供應鏈調整需要時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重新設廠、進行布局的調整也會增加成本,而在全球尋找新合作伙伴的過程中,供應鏈的復雜性還會增加。因此,美國鞋服品牌面臨著巨大的供應鏈傳導壓力。比如耐克2024財年報告顯示,越南、印度尼西亞、中國分別承擔其鞋類產品50%、27%、18%的產能,而北美是耐克的主要市場,占到集團總營收的43%。而根據美國釋放的對越南、印度尼西亞加征稅率高達46%、32%的信息,無疑將使品牌承擔更高的進口關稅。而露露樂蒙、優衣庫等大型鞋服品牌雖非美國品牌,但高度依賴或注重美國市場,也面臨著和耐克相似的成本傳導壓力。
作為全球最大的運動鞋消費市場,美國約95%的鞋類產品依賴進口,雖然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可以避免所謂的“對等關稅”,但美國本土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遠遠高于東南亞國家及其他生產基地,甚至可能帶來更高的成本。有數據顯示,美國本土運動鞋生產成本較亞洲高出3至4倍。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分析顯示,即便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但所需勞動力缺口高達80%,且自動化設備投入成本回收周期超過7年。
“耐克們”陷入兩難境地
由于鞋服供應鏈是成本敏感型的,依賴發展中國家的低勞動力成本,且對關稅、運輸成本等價格波動敏感,提價空間受限。這讓鞋服品牌的產品價格和消費之間會產生矛盾。在供應鏈的成本傳導壓力下,耐克、露露樂蒙等品牌終端產品價格很可能上漲。而如今全球消費正處于相對疲軟的狀態,美國消費者對價格變化也十分敏感,傾向于購買價格便宜的替代品。這可能造成成本上漲-價格上漲-需求萎縮的惡性循環。
更值得注意的是,“耐克們”自身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果提價讓消費者承擔,將致使更多敏感型消費者選擇其他品牌。而如果自行消化,又將直接擠壓利潤空間,陷入兩難的困境。同時,關稅導致進口成本上升,企業可能提前備貨,增加庫存壓力,而疊加銷量下滑,便會產生現金流緊張的情況。特別是對于中小品牌而言融資難度加大,甚至可能帶來倒閉風險。
中長期來看,鞋服品牌如何重整其全球供應鏈,尋找低關稅地區,也需要一個很長的探索周期,不僅建設產能、物流等需要時間與金錢,當地產業鏈配套是否足夠支撐大型鞋服品牌的需求,能否較好地實現生產的規模效應,也不可知。而且,品牌全球化擴張的計劃也可能被迫面臨挑戰,影響品牌長期戰略目標,這無疑將為“耐克們”的市場前景帶來不確定性。(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