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国产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不卡免费精品视频-国产日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分享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準許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業務的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0120220005
中新經緯>>股市>>正文

中央匯金,持倉曝光!

2025-04-22 17:29:56 每日經濟新聞

  中央匯金,持倉曝光!

  每經記者 李娜 

  當中央匯金在2025年4月主動亮出了“國家隊”與“類平準基金”身份,其市場動向便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如今,隨著基金一季報密集披露,匯金最新的動向也浮出水面。

  一季度增持滬深300

  最新披露的基金一季報顯示,中央匯金買入了多只滬深300ETF。本次增持的主體是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而另一主體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則是選擇了按兵不動。

  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最新披露的2025年一季報顯示,從持倉數據來看,今年年初,名為“機構2”的投資者持有該ETF份額達 266.21億份。回溯該ETF去年年報可知,截至去年年末,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有份額同樣為266.21億份。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一季度,“機構 2”(即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出手,對該ETF實施增持操作,增持份額達3.63億份,持有份額增加至269.84億份。

  另外,易方達滬深300ETF也同樣獲得了大舉增持(如下圖所示),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今年一季度期間增持超5億份,截至一季度末持有份額超過了200億份。

  華夏滬深300ETF的2025年一季報顯示,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今年一季度期間增持了約1.57億份。

  嘉實滬深300ETF的一季報顯示,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2024年末持有該基金約102.98億份,一季度期間申購了1.17億份,持有份額增至約104.15億份。

  從增持標的分布來看,中央匯金資管在今年一季度的操作展現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其主要瞄準華泰柏瑞、易方達、華夏、嘉實四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滬深300ETF產品進行布局,通過精準的資金投入持續加碼。不過,曾被匯金納入增持名單的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1000ETF等產品,在一季度的持倉數據中并未出現匯金增持的跡象。

  ETF成資金布局主陣地

  4月7日,中央匯金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當日,多只滬深300ETF尾盤成交顯著放量,華泰柏瑞、易方達、華夏、嘉實滬深300ETF成交額分別達到243.15億元、107.62億元、92.52億元、61.78億元。

  4月8日,中央匯金公司有關負責人進一步明確,公司將持續發揮資本市場“穩定器”作用,有效平抑市場異常波動,秉持“該出手時果斷出手”的原則。下一步,中央匯金將堅定增持各類市場風格的ETF,通過加大增持力度、優化增持結構,持續穩定市場預期。中央匯金強調,自身具備充分信心與足夠能力,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國泰海通證券在過去兩周對ETF基金的跟蹤顯示,4月7日至4月11日期間,A股寬基類ETF成為資金增配的核心方向,其中滬深300板塊凈流入984億元,4只產品單周流入均超100億元;中證1000、中證500、上證50、創業板指板塊合計凈流入逾600億元。4月14日至4月18日,寬基類ETF延續資金流入趨勢,滬深300板塊再度凈流入325億元,上證50、中證500、科創板綜、中證1000板塊合計凈流入逾160億元。

  東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剛指出,近兩周,ETF資金已成為市場最重要的增量來源。4月7日至17日期間,股票型ETF總計凈流入1926億元。從資金結構看,寬基指數ETF “吸金”效應顯著,累計凈流入1872億元;行業主題、策略風格ETF則分別凈流入21億元、32億元。

  陳剛分析稱,自去年起,“國家隊”資金配置策略逐步由個股轉向被動指數工具。2023年底,“國家隊”ETF持倉規模僅1225億元,ETF與個股配置比例為4:96;而截至2024年底,其ETF持倉規模已突破萬億元,ETF與個股配置比例大幅提升至 20:80,指數產品正成為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主要載體。

  陳剛認為,以中央匯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逆勢增持,釋放出明確的政策維穩信號,有效穩定市場預期。受益于ETF大幅流入的藍籌權重股或成為市場交易的核心方向,建議重點關注盈利穩定性高、現金流充沛、具備行業龍頭地位的優質藍籌標的。

  值得注意的是,繼4月中央匯金率先表態增持ETF穩定市場后,誠通、國新、電科等國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及央企集團紛紛響應,相繼宣布參與市場穩定行動,當下的二季度,中央匯金的動作也更加值得期待。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張澍楠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