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萬億城市”首季表現如何?溫州領跑,大連GDP超徐州
溫州、徐州、大連今年齊齊奔向GDP萬億城市的“大劇”,“第一季”就情節跌宕。
作為“準萬億城市”中的第一梯隊,三市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均明顯高于全國5.4%的水平,但“隊形”發生變動:溫州當期實現生產總值2403.7億元,同比增長6.7%,總量、增速雙雙領先;徐州去年全年的經濟總量高于大連20億元,但今年一季度5.9%的增速相比去年有所放緩,而大連當期增速達到6.2%,比去年全年提升了整整1個百分點,GDP反超徐州28.6億元。
到2024年,中國大陸已產生27座萬億城市,緊隨其后的是經濟總量超過9500億元的溫州、徐州、大連。
GDP進階萬億關乎經濟規模、城市能級,更增強發展信心和民生獲得感,對今年“過線”,三地都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溫州去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19億,增長6.3%,增速連續七個季度保持在6%以上,今年全力沖刺“雙萬”城市,即GDP過萬億、常住人口達千萬。
徐州與溫州分處長三角兩端,去年GDP達到9537億,增長6.4%,“扎實朝著萬億城市邁進”被確定為今年全市工作主題。
大連是“東北經濟第一城”、新時代東北振興的“跳高隊”,去年經濟總量9517億,今年首季經濟運行數據發布后,“大連發布”推送長文:“全線出擊沖刺萬億GDP城市!”
一季度,國家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發力顯效,三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溫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3.7億元,6.7%的增速高于全國、浙江省1.3個和0.7個百分點;徐州為2251.70億元,增長5.9%,增速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與江蘇省持平;大連為2280.3億元,增長6.2%,分別快于全國、遼寧省0.8個和1個百分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觀察到,對比去年,三市的競位由“溫州總量第一,徐州增速第一,大連殿后”一變而為“溫州總量、增速雙領先,徐州殿后”。
GDP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各自的增加值構成。從產業類型分析,徐州一季度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7.1%,在三市中最高,但其三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低,因此三產增加值總量不及其他兩者。同時,徐州二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三市中為高,但一季度4.1%的二產增加值增速慢于全國(5.9%),與溫州(7.2%)、大連(9.0%)的差距較為明顯;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為7.9%,而溫州、大連均達到兩位數。
今年首季,溫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汽車制造、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電子等16個行業錄得兩位數增長,形成工業經濟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目前,溫州的“5+5+N”產業集群建設已顯出成效,去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增量、占比提升幅度均居浙江第一。一季度,五大傳統產業、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增加值分別增長14.6%、14.4%,其中數字經濟增長15.3%,新能源產業加速聚鏈,增速達到20.8%。
大連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比1~2月提高3.2個百分點。從門類看,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9%;重點行業中,裝備制造業增長18.4%,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7.6%,已連續23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從產品產量看,發電機組、民用鋼質船舶、集成電路圓片分別增長282.8%、248.2%和94.5%。
另一方面,徐州一季度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4.9%,顯著高于溫州的0.4%和大連的3.5%,對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將帶來促進。
今年,溫州、徐州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均在6%左右,大連為5.5%以上,二季度是承上啟下的時間節點,也是出口進一步承壓,亟需通過加速消費、投資驅動增長,應變求變的關鍵期。
根據部署,溫州將全力攻堅有效投資,加碼提振消費,發揮工業的“壓艙石”作用,堅持“項目為王”,做大做強經濟基本盤。徐州將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聚焦“招大引強”和“延鏈補鏈”提升項目招引質量,聚焦“建得快”和“見效快”提升項目推進質效,推進產業強市,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3月下旬,大連已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內需活力、促進改革開放、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等出臺36條政策措施,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