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7日電 題:降準釋放流動性紅利,后續仍有下調空間
作者 連平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研院院長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參加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表示,將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下簡稱“存準率”)0.5個百分點,同時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等。
從外部環境看,當前我國存準率下調確實非常必要。4月,美國開始對華加征高額關稅,我國金融市場波動也有所加大,需要及時降準釋放更多流動性緩解沖擊,穩定市場預期。除了支持政府債券發行之外,一方面需要支持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尤其是增加對出口相關企業、農業等相關行業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還需要支持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頭部金融機構與大型央企集團、眾多上市公司增持金融資產,穩定股市,穩定市場信心。綜合來看,市場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來看,下調存準率有進一步提振內需、加快結構調整等多重作用。2025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保持充足的市場流動性,“適度寬松”基調也應體現在降準方面。
從宏觀層面看,需要通過下調存準率釋放更多流動性,滿足當前投資消費擴張與信心提升的資金需求。近幾年信貸與社融仍保持較快增長,每年增量呈上升趨勢;2025年新增信貸有望超過21萬億元,社融增量有望超過36萬億元,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有望保持在8%左右;較快的流動性需求增長情況下,有必要適時降準。
從微觀層面看,擁有充裕資金配置資源的金融機構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鏈條,增強貨幣創造功能,發揮更大的貨幣乘數效應;有助于加快對國家重大建設、普惠金融、中小微民營企業、房地產、消費市場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速度;有助于增強對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資金供給能力,支持財政發力與政府債券的大規模發行;有助于緩解部分民企、房企、中小型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的流動性緊張問題,緩釋系統性金融風險。
存準率變動與國內經濟發展需求密切相關,服務于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總體規模逐步擴大,貨幣政策總量調節的傳導鏈條將更加復雜,存準率對市場總量的調節難度上升。我國貨幣政策短期調節工具較為豐富,且操作更加靈活,貨幣市場漸趨成熟。從過去40余年的貨幣政策操作來看,央行也已積累了靈活調節存準率的操作經驗。理論上存準率似乎可以更低。如出于審慎考慮,留有一定“緩沖區”,可以將存準率維持在3%-5%區間。此次降準前,我國商業銀行加權平均存準率為6.6%。降準0.5個百分點后,仍有一定的下調空間。以目前我國的經濟體量、增長速度、金融市場發展程度、流動性狀況、銀行體系的風險防范與處置能力來測算,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至少還有2-2.5個百分點的降準空間。(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