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從“中國游”到“中國購” 中國消費現新引力
中新社北京5月8日電 (尹倩蕓)“China Travel(中國游)”熱度不減,“China Shopping(中國購)”還在持續升溫。
過去一段時間,“打飛的到中國掃貨”“拖行李箱去義烏采購”等話題在社交媒體上討論頗多,外國人來華購物逐漸升溫。
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入境游客群的不斷壯大。去年以來,中國持續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并推出多項便利外國人來華舉措。據統計,去年中國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帶動住宿、零售、交通等消費增長。
中國官方近期發布的新政又為入境消費“添了把火”。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推廣至全國、離境退稅起退點從500元(人民幣,下同)下調至200元、退稅商店增量擴容……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境外旅客消費體驗。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此前表示,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費占中國GDP比重約0.5%,而世界主要國家入境消費占GDP比重在1%到3%之間,入境消費增長潛力巨大。離境退稅有助于降低境外旅客購物成本,是吸引和擴大入境消費的重要切入點。
“中國游”熱度與政策效應的疊加,激發了境外旅客消費熱情。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多項數據反映出入境游的火熱正轉化為實際的消費活力。
僅“五一”假期前三天,入境游客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80%;微信支付外卡數據顯示,外籍用戶在中國境內消費筆數、金額同比均增長近2倍。
中國各地消費潛力也得到進一步挖掘。以成都為例,2025年一季度,成都航空口岸入出境外國人達35.4萬人次,成都SKP商場離境退稅業務隨之迎來增長,辦理筆數同比增長182%,銷售額增幅高達224%。
當“中國購”變成潮流,深圳華強北、義烏小商品市場等“中國制造”特色市場成為新的旅游“打卡地”。華強北每天聚集超7000名外國游客和采購商,已成為深圳外國人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除了手機這樣的傳統“爆款”,AI眼鏡等新興電子產品也頗受歡迎。
從文創、服飾到電腦、無人機等高附加值科技產品,從“吃喝玩樂”到醫療、康養等生活體驗,外國游客購物清單愈加豐富,消費需求也日趨多元。有分析認為,境外旅客從需求端對消費市場提出要求,有助于推動中國消費業態升級。
各地也拿出真招實招,將入境游客“流量”變消費“增量”。上海正全力打造“中國入境旅游第一站”,并打造一站式入境綜合服務聚合應用平臺;山東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激勵“引客入魯”,針對不同市場推出30多條核心入境線路。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4—2025》顯示,今年一季度,海外民眾對來華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繼續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未來一段時間內,潛在來華旅游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在此背景下,專家指出,便捷的消費服務體系、創新的本土產品和豐富的消費場景,將是中國擴大入境消費的關鍵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