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22日電 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網消息,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 加快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探索AI大模型助力科研范式創新,建立算力設施的開放和優惠使用機制,支持企業面向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發AI+科研、共享科研、協同研發等新業態。
《意見》指出:
一、提升科技服務供給質量
(一)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
優化運營管理和開放共享考核制度,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學儀器向社會開放力度。建立企業機時申請綠色通道,保障企業用戶的機時比例。
加強校企合作,創建聯合創新中心等平臺,推動高校院所圖書館、實驗室、科技情報、教學資源等向合作企業開放。
探索試點“科學數據銀行”模式,建立高校院所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推動公共數據分級分類開放。推動大數據、大模型在科技研發細分領域的垂直應用,提升AI4S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二)創新概念驗證建設運營模式
聚焦前沿科技、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建立“未來產業基金+高質量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集聚區”體系化布局機制,提高概念驗證對未來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建立市場化運營、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強化技術與市場可行性“雙驗證”功能,打通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創業孵化與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提升技術創新效能。
(三)深化科技社團和科技期刊改革
發揮科協組織和人才優勢,改革完善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打造多元開放、充滿活力的科技社團體系,聚焦垂直細分領域,提升科技咨詢、科技評估、科技論壇、科技展會等專業服務能力。
深化科技期刊改革,支持相關科技期刊跨部門、跨行業重組整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技期刊。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創辦新刊。探索多元化科技期刊發展新業態。推動科技期刊數據庫建設,強化科學數據挖掘、科學數據分析,提升科學數據服務質量。
(四)強化科技咨詢服務和科技智庫建設
建設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型智庫,面向重大科技戰略、未來產業布局等開展決策咨詢研究。構建由硬科技、軟科學、管理類和情報類等專家組成的協同研究網絡,增強智庫的綜合深度研究和決策支撐能力。
建立長期跟蹤研究與持續滾動支持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加強科技智庫建設及服務績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對科技智庫投入支持的重要依據。
深化科技領域智庫改革,整合研究資源,創新組織形式,激發內在活力。穩步推進科技咨詢提供服務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滿足政府部門多層次、多方面的決策需求。
(五)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式改革
面向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推進高校院所與行業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引導企業參與創新人才全過程培養。
引導科技人才服務公司和高質量孵化器等平臺,針對新興產業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訓。
建設科技服務國際化人才培訓基地,探索與國際知名機構聯合開展人才培養。
(六)推動知識產權轉化與運用
建立專利盤點工作機制,實行分級分類管理,開展專利導航,支持知識產權、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深入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搭建綜合性服務平臺,強化專利信息集散、供需對接、便捷交易等服務,提高專利快速許可成交率,推動專利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引導技術評估、知識產權服務等機構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探索推進專利、技術秘密、數據等技術資產入表,以技術資產作為抵押物或質押物獲取信貸融資。擴大全市場化增信知識產權證券化(ABS)項目試點,逐步在全市推廣。
(七)積極培育科技服務新業態新模式
探索AI大模型助力科研范式創新,建立算力設施的開放和優惠使用機制,支持企業面向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發AI+科研、共享科研、協同研發等新業態。
圍繞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領域,推動企業利用AI技術延伸服務鏈條、實現跨界融合,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平臺化服務能力,發展在線檢測、物聯網智能檢測等新模式。
二、促進科技服務市場升級
(八)推動科技服務業應用場景開發開放
建立服務需求清單發布機制,會同國有企業、高校院所圍繞科技項目評估、知識產權導航、科研設施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等,發布科技創新服務需求清單,激活市場需求。
市區聯動推動科技服務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等“首創”示范應用場景建設。
(九)優化財政科研經費和科技創新券支持方式
推動科技創新券擴圍增類,將概念驗證、科技保險、專利代理、科技咨詢等納入服務類別。加快全流程“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改革,建立優獎劣汰機制,提升科技服務機構為企業服務的質效。
(十)擴大科技服務業對外開放
依托張江高新區、上海自貿試驗區等,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持續深化科技服務業領域開放舉措全面落地。
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上海)技術進出口交易會、浦江創新論壇等平臺,吸引更多國際知名科技服務業企業投資、更多科技服務業態落地。
(十一)提升科技服務業全球化能力
鼓勵科技服務企業國際化發展,圍繞科技企業海外發展需求,提供知識產權、科技咨詢、人才等服務。
在張江高新區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吸引海外人才在滬創新創業,提升孵化機構的全球服務能力。推進海外研發機構、離岸孵化器布局,探索“離岸研發+逆向轉移”模式,提升技術轉移效率。
支持合同研發機構(CRO)對接國際標準,開展臨床試驗服務。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與境外機構建立結果采信互認合作機制,拓展國際市場業務。
為科技服務業企業進出口研發、檢驗檢測用儀器設備、樣品、耗材等提供更加便利的通關服務,對符合條件的科技服務業企業優先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培育認證。
三、強化科技服務要素保障
(十二)壯大人才支撐隊伍
加強高素質科技服務業人才引育,推薦符合條件的重點領域科技服務業企業納入我市工程碩博士試點范圍與人才引進重點機構名單。
將科技服務業外籍人員納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務,提供多次入境、永久居留申請、留學生實習、港澳簽注、專窗服務等便利化舉措,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滬從事科技服務業。
(十三)優化科研數據跨境流動管理
實施科研數據分類分級管理,發展數據跨境貿易,為開展跨境研發服務提供便利。
探索建立科研數據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安全保護等制度和標準規范,推進數據產品知識產權登記,提升跨境交互性。
(十四)助力企業融資和降本增效
將科技服務業企業納入“滬科專貸”“滬科專貼”支持范圍,降低企業貸款成本。
提高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履約貸”保費補貼比例,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企業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
推動保險機構為科技服務業企業提供研發投入、成果交付、第三方責任等風險保障。
簡化優化科技展會、論壇、大賽等活動報批流程。
(十五)加強科技服務業品牌培育
探索開展優質服務承諾活動,支持科技服務業企業加強品牌培育、運營和保護,培育一批服務質量好、創新動能足、帶動作用強的科技服務業品牌。
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機制,更多運用大數據、AI大模型等方式實施“無感監管”。
(十六)優化科技服務業發展推進機制
加強統籌推進,由市科委牽頭,優化部門協同、市區聯動工作模式,形成合力,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質效。
完善科技服務業企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調查制度,加強行業發展趨勢性問題研究,推動科技服務業更好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新經緯APP)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