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23日電 (周奕航)“中國應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促進科技創新發展。”22日,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
彭文生指出,大國和先發者具有低成本競爭優勢,能夠快速擴張產能。規模經濟優勢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在制造業領域,生產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在公共服務領域,基礎設施的規模越大,使用的人數越多,單位成本越低;在科技創新領域,創新成果具有公共品屬性,存在一定的外溢效應,能夠放大規模經濟效果。
“在當前科創領域中,創新成果能為全社會帶來效益,但創新成本多數由個人承擔。”彭文生表示,規模經濟是中國的優勢,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促進創新發展。
彭文生進一步指出,應發揮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兩類規模經濟作用。其中,內部規模經濟適用于單個機構做大規模,外部規模經濟適用于上下游產業緊密聯系在一起。
“銀行業主要表現為內部規模經濟。當銀行規模擴大以后,可能會降低資金運營成本、合規成本等,有效提升效率。”彭文生表示,銀行提高效率后,可以更好地支持產業發展,例如過去幾年強調的綠色金融,其實就是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由于產業的技術路徑已經相對清晰,這個時候銀行信貸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體現出規模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則是發揮資本市場的外部規模經濟。資本市場是以信息為基礎,對風險進行評估和定價的市場。但其信息披露并不是依靠某一個機構,而是依靠上下游的協同。”彭文生稱,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后,有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對信息準確性進行監督,這是發揮外部規模經濟的邏輯。
“今年備受關注的DeepSeek,并非某科研機構產出,而是一家做量化投資機構的科技創新成果。這也是外部規模經濟生態的體現。”彭文生表示。
當談到發揮規模經濟優勢應將有限的資源分攤到多數企業,還是集中精力發展有限的潛力企業時,彭文生表示,通常情況下,將有限的資源“堆積”在少數產業產生的效益最高,但現實情況下,消費需求呈多元化,無法將資源全部投入到少數產業。科技創新需要克服外部性,需要公共政策和市場機制同時發揮作用。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周奕航:zhouyiha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常濤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