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28日電 題:科技企業融資面臨哪些挑戰?
作者 孟添 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科技企業自帶“高風險、高成長、高技術壁壘”的鮮明標簽,這種特性決定了它們與傳統金融模式難以完美契合。
以銀行信貸這一主流融資渠道為例,科技企業往往缺乏足夠的固定資產用于抵押,且其商業模式充滿不確定性,這就好比讓銀行在迷霧中前行,難以準確評估風險,進而導致信貸支持覆蓋率低、效率低下。近年來商業銀行積極嘗試,探索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創新模式,不過就整體而言,這些創新尚未形成燎原之勢,短期內尚未能大規模推廣應用。
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引導基金在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于初創企業而言,早期的融資需求就像干涸土地渴望甘霖,始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但這些基金的資金卻大多流向了成熟期企業。科技保險和科技擔保作為風險分擔的有力工具,盡管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目前市場規模小,推廣力度還夠強勁,尚未在科技金融領域形成廣泛影響。在資本市場方面,科創板和創業板的設立無疑為科技企業打開了一扇直接融資的大門,然而,部分中小型企業還是達不到上市的門檻,且由于融資周期漫長,只能在大門外望而卻步。由此可見,盡管科技金融模式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滿足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多層次的融資需求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技金融的供需雙側矛盾,是當前面臨的又一核心挑戰。從需求側來看,高技術含量與高不確定性加劇了科技企業與金融結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由于難以全面準確地評估企業價值,只能采取審慎策略,這無疑讓融資效率大打折扣。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業和初創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信用積累不足,無法與實力雄厚的企業相競爭。
而從供給側來看,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與專業化服務水平亟待提升。部分金融機構過于追求短期收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低風險領域,忽略了那些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此外,針對科技企業的風險評估與信用評級工具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雖然已經進入金融服務領域,但距離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有一定提升空間。而由于信用機制尚不夠健全,社會資本未能有效流入技術潛力巨大的冷門領域,也顯示出資本配置效率尚待進一步提高。
科技金融生態體系的優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供需兩端的制約。從供給端來看,金融機構在技術評估、風險定價及資源配置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對于精準地為高風險、高技術壁壘的科技企業提供支持,尚有缺口。其中,數字技術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雖然已經初見成效,但在風險預測、信用評估等關鍵環節的深度還應進一步挖掘。從需求端來看,科技企業普遍面臨信息不對稱、信用積累不足及資產規模小等問題,削弱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與融資能力。
近年來,我國科技金融規模化發展勢頭強勁,就廣度與深度而言,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數字技術賦能方面的創新應用,應還需要進一步深化。(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