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29日電 (羅琨)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中國債市“科技板”正式落地。作為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天然橋梁,評級機構如何在其中更好發揮“定價錨”的作用?
近期,聯合資信總裁萬華偉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指出,評級機構應充分發揮專業能力,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評級模型加速落地,為市場提供更加貼合科創企業情況的評級結果,揭示科創債券及其發行人的信用風險,降低投資人與發債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水平。
建立具有區分度的信用評級體系
早在2022年5月,交易商協會和交易所便推出科創票據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據華創證券近期研報,截至目前,科創債共存續1982只,債券余額合計1.98萬億元。
萬華偉指出,雖在政策支持下科創債市場實現了快速擴容,但此前科創債支持對象主要集中在大型央國企或已處于成熟期的優質企業,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因輕資產、研發投入大、成果轉化不確定性高、缺乏抵質押物、現金流不穩定等特點,債券融資仍較為困難。
對于科創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如何評級才能更公允地體現其市場價值和信用水平?萬華偉介紹說,聯合資信推出了科創企業信用評級方法及模型,引入能夠體現科創特征及風險的評級要素及指標,例如增加了科技創新實力要素,考察企業的技術水平(是否存在護城河)、研發投入等方面情況;增加了成長性要素,考察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發展前景越好的企業投資回報更高,更容易吸引資本投入,為企業后續的研發和市場拓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不同于在傳統行業企業的評級方法中,財務指標更多是關于資產、收入、利潤、債務、償債等方面,尤其是對一些規模性指標比較看重,在聯合的科創企業評級方法中,增加了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與成長性、資本結構的穩定性以及資金保障能力的評估。”萬華偉說。
他指出,未來,隨著科創領域相關政策的逐步推進,科創債券規模將會不斷擴大,聯合資信將會在科創領域建立具有區分度的信用評級體系,助力優秀的科創企業在債券市場融資。
據華創證券研報,上周(5月19日—5月23日)科創債發行規模創歷史新高,單周發行規模連續兩周突破千億。上周共發行科創債44只,合計發行規模1255億元;上上周(5月12日—5月16日)共發行科創債52只,合計發行規模1098億元。
加快發展高收益債市場
“科技板”落地后,應如何進一步優化科創企業的融資環境?
萬華偉建議,短期來看,應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債市“科技板”建設,尤其應大力推動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科創債融資。產品設計上,首先,可以鼓勵股權投資企業靈活設置債券條款,增強創投科創債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其次,適當延長創投科創債的發行期限,或采取滾動發行方式,緩解期限錯配問題。最后,靈活募集資金使用,適當提高募集資金用于替換存續基金或新設基金的比例,擴大募集資金可替換存續基金的時間范圍,鼓勵股權投資企業將募集資金用于債轉股項目等。
對于市場關注的風險分擔機制,他建議,一方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作用,降低科創債券的發行難度和發行成本。另一方面,建議采取“央地合作”的擔保模式,為股權投資機構提供信用支持。同時,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設立政策性風險補償基金,為擔保公司提供風險補償。
長期來看,萬華偉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高區分度評級體系落地,加快發展中國高收益債市場,滿足科創企業進行債券融資需求。
萬華偉介紹說,從國際上來看,美國的科創企業主要通過發行高收益債在債券市場上獲得融資,美國高收益債市場主要有“墮落天使”(Fallen angels)、“明日之星”(Start-ups)和“杠桿收購”(LBOs)三類發行人,其中“明日之星”即指新興行業、公司規模較小、缺乏穩定、良好的財務記錄但發展潛力較大的成長型公司。20世紀90年代以來,“明日之星”高收益債發行量逐漸上升。
根據國泰海通證券發布的研報,2021年美國高收益債券發行量達到頂峰,2015和2016年“明日之星”高收益債發行金額占比均為11%,是高收益債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科創企業能在美國高收益債市場獲得便利的融資,與美國成熟的高收益債券市場制度體系密不可分,無論是144A規則的推出,多層次場外交易市場的建立,具有區分度的信用評級體系,還是較為完善的投資者保護體系和投資者退出機制,都有助于降低科創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發行效率,滿足中小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他指出。
公開資料顯示,144A規則主要有三點措施:豁免注冊和公開信息披露義務、放松轉售條款、界定合格投資者。
在萬華偉看來,目前中國高收益債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未在一級市場建立起明確的高收益債券定義,投資者結構相對單一,“剛兌信仰”難以打破,債券信用級別區分度不足,投資者保護機制、違約處置機制不夠完善,投資者退出渠道不暢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制約了中國高收益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也制約了中小科創企業直接進入債券市場融資。
國泰海通今年2月發布的研報指出,近年來中國國內多家科技企業在境外發債,隨著中國國內科創債的發展日益成熟,這類企業未來的債券發行或將轉移至境內。
萬華偉建議,應盡快推動高區分度評級體系落地,從評級角度明確高收益債的定義。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高收益債券發行的法律法規,可借鑒國際經驗,簡化債券發行流程,優化信息披露標準,建立合格投資者準入標準。此外,還應加強投資者教育,打破剛兌思維,豐富和完善具有多元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結構。最后,健全違約處置機制,如完善違約債券轉讓規則、發行人主動債務管理工具和破產法律體系等,提高違約處置的市場化、法治化水平。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