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30日電 題:AI出海競爭,功夫在詩外
作者 朱克力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
中國AI(人工智能)品牌出海已經進入快車道。中新經緯研究院與國家廣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AI的跨洋生長》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5年,AI應用出海在產品類型和數量兩方面快速增長,頭部企業和初創公司正憑借技術優勢和用戶洞察重塑全球AI應用格局。在全球科技競爭加速的背景下,AI出海成為中國參與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中的關鍵突破口。
出海路徑轉變
當前全球產業鏈正經歷智能化重構,AI技術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重塑產業規則的戰略資源。中國企業在電商、金融科技等領域積累的技術能力和場景經驗,使其在解決新興市場數字化痛點時具備天然優勢。這種輸出并非簡單的技術轉移,而是通過構建AI數字生態底座,幫助當地產業跨越技術鴻溝,實現雙向賦能和共贏。更重要的是,AI出海推動中國從技術應用大國向標準制定參與者躍遷,為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積累話語權。
以東南亞市場為例,當地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支付系統分散、供應鏈低效等問題,中國AI企業開發的智能物流調度系統和跨境支付解決方案,能夠將中國成熟的電商運營經驗模塊化輸出。這種能力遷移并非單向技術輸出,而是基于對當地商業習慣的深度適配。例如針對印尼市場偏好現金支付的特點,智能零售解決方案需整合線下終端和現金管理模塊。這種雙向適配過程,既鞏固了中國技術的實用性標簽,也倒逼企業提升技術包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AI品牌出海路徑正從單點突破轉向體系化作戰。早期企業依賴工具型產品快速占領細分市場,如今頭部玩家開始輸出行業級解決方案,例如智能客服系統與電商生態深度融合,實現從功能插件到商業基礎設施的升級。地域拓展策略呈現立體化特征:既包括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定制化產品適配,也涵蓋通過開源生態在歐美構建開發者社區,實現技術標準的軟性滲透。競爭維度從技術性能比拼轉向生態構建能力競爭,企業更注重聯合本地合作伙伴培育應用場景,形成可持續的技術擴散網絡。
觀察當前市場動態,技術輸出已突破單一產品形態。某頭部云服務商在墨西哥布局時,將數據中心建設與AI人才培訓計劃協同推進,通過聯合當地高校開設機器學習課程,既解決了人才短缺問題,又為后續生態擴張儲備了開發者資源。這種長線布局模式,使得技術服務商能夠深度嵌入區域創新鏈條。在歐盟市場,中國企業面對嚴苛的《人工智能法案》,選擇與德國工業4.0平臺合作開發合規檢測工具,將監管要求轉化為技術參數內置到算法中。這種主動擁抱規則的做法,實際上參與了行業標準的重塑過程,比單純技術參數領先更具可持續性。
全產業鏈協同突破
中國AI品牌出海覆蓋了基礎層(指由算力、數據、算法等構成的AI基礎設施企業出海)、技術層(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出海實踐,由互聯網科技巨頭、原生AI企業等開發的大模型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組成)、應用層(深度融合AI技術,以AI驅動市場與業務增長的AI+行業場景)全產業鏈。
基礎層和技術層的協同將主導未來競爭。云計算廠商通過建設智能算力網絡,成為AI出海的隱形推手——其提供的不僅是存儲和計算資源,更是包含開發工具、模型庫的完整創新環境。大模型開源生態的全球滲透更具戰略價值,當海外開發者基于中國技術架構開發應用時,事實上參與了技術標準的自然演化。應用層雖然呈現爆發態勢,但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真正的制高點在于通過基礎層和技術層掌控產業演進節奏,例如云服務商通過算力調度能力影響區域AI創新方向。
展望中國AI品牌后續的出海之路,建議構建三重保障體系:一是強化合規能力,將隱私保護和算法倫理嵌入產品底層設計邏輯;二是深化本地場景洞察,避免技術本位主義(例如東南亞零售AI需適配現金支付而非照搬中國模式);三是通過開發者大賽、產學研合作等柔性方式構建技術品牌認知。關鍵要跳出單純技術輸出思維,轉向價值共創模式,例如聯合海外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既獲取數據資源又降低文化摩擦。當技術普惠與商業利益找到平衡點時,中國AI才能真正扎根全球市場。(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