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国产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不卡免费精品视频-国产日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分享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準許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業務的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0120220005
中新經緯>>產經>>正文

余昌華:技術進步如何推動經濟增長?

2025-06-04 16:17:08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6月4日電 題:技術進步如何推動經濟增長?

  作者 余昌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聘副教授

  眾所周知,科技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經濟活動的開展。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此次是以內燃機的出現和電話等通信工具的普及為主要標志。而以信息通訊技術為基礎的革命,則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2000年以后,世界進入了“工業4.0”時代,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階段。但人們發現,此階段的增長速度似乎趨于平緩。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羅伯斯·索羅曾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盡管電腦和智能設備隨處可見,但在數據中我們并未觀察到生產率的高速增長。這一問題至今仍引發著廣泛的討論。

  我國經濟結構變化

  我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高速發展,其中最顯著的時期是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十年。在這期間,我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曲線極為陡峭,標志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我們不斷學習新技術,接納技術外溢,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這是我國經濟整體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

  國發院增長實驗室分析了我國經濟在過去30年間的基本狀況。總體來看,我國的經濟結構正逐步從農業板塊向服務業板塊轉移,后者的增長速度尤為迅速。在工業板塊方面,與30年前相比,我們當前的規模略有縮小。進一步分析,我們將所有工業行業分為能源、中間材料和投資品及消費品生產等部分。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整體消費品和投資品的生產在工業部門中占比約為50%。中間投入部分在過去30年中的占比有所下降,這主要是由于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導致中間環節有所縮減,能源占比則基本保持穩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入世后的短暫峰值外,我國正逐步從一個高耗能經濟體向低耗能經濟體轉變。

  在過去30年里,我國經濟結構中增速最快的部分與消費類產品密切相關,包括消費類行業產品以及為消費類行業生產性企業提供資本品的企業,其增長極為迅速。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經濟結構經歷了轉型,從最初的重工業主導逐漸轉變為輕工業主導,并進而發展到當前以消費為主導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部分行業展現出了極高的技術水平,體現了高科技的特征。我們將這些行業歸類為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相關行業。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ICT技術的進步。此外,在2000年之后,與ICT相關的行業,如電子通訊、汽車、電器以及工業設備等,展現出了非常高的增長速度。

  勞動力變化

  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包括勞動、技術和資本。根據我們增長實驗室統計的數據,服務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從最初1992年的約20%增長至如今的近40%。2023年,我國近一半的勞動力在服務業就業。與此同時,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占比顯著下降,從原來的近40%降至現在的約20%。大批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向服務業部門,而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占比則略有上升,各行業勞動力分布基本保持平衡。這構成了我國就業的基本格局。

  此外,從年齡結構來看,我國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2023年55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接近20%。人口結構變化的關鍵節點出現在2017年至2018年間,當時就業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動。其中,年輕勞動力(15至24歲)占比發生了大規模下降,從最初的27%至28%減至7%至8%左右。

  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具有深遠影響,教育程度是衡量勞動力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國,具備高等教育背景(大專及以上)的勞動力在勞動力總人口中的占比自2007年以來持續上升,截至2023年年底已超過30%。初中及以下學歷勞動力的占比則顯著下降。

  生產率變化

  我們還關注了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這是宏觀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剔除資本和勞動等主要生產要素后,所有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不可見因素的綜合體現,我們通常將其視為技術進步的衡量標準。

  我國多個行業的生產效率遠高于平均水平,這些行業包括投資品行業、中間材料行業以及消費品行業。值得注意的是,自2000年以來,農業的生產率出現了急劇上升,原因可能是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減少,同時土地面積保持不變,從生產率核算的角度來看,這導致了生產率的提升。此外,許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為提高生產率作出了貢獻。對于高科技行業而言,這種提升尤為明顯,與ICT相關的行業,特別是電子與通訊設備制造行業生產率的增速遠超其他行業。

  另一個關鍵指標是行業的資本產出比,即生產單位價值產品所需的資本量。盡管我國信息通訊行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進行了大規模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投入,但由于其生產效率極高,因此產出也非常高。總體而言,這些行業的資本產出比低于整體經濟水平。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繼續擴大這些行業的規模,其產出相對于整體經濟仍將具有顯著優勢。

  在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我們通常會面臨一個挑戰,即如何準確度量技術進步。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研究者的發現。從資本投入的角度來看,或許難以直接觀察到技術進步的影響。然而,如果從勞動力的角度來分析,情況就有所不同。以高生產力的ICT行業為例,這些行業所雇傭的員工的勞動力素質、教育水平以及生產能力普遍高于其他行業。從時間軸上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行業的勞動技能在不斷提升。如果將勞動技能與生產率相關聯,并繪制出一條趨勢線,我們會發現二者之間呈現出正向關系,即要求高技能的行業最終往往能夠實現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

  此外,高科技行業的研發支出與創新價值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系。這意味著,隨著研發支出的增加,高科技行業的創新能力也會相應提升,從而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

  總結而言,長期的經濟增長離不開技術進步的推動。技術進步的實現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市場力量、政府政策,社會組織的貢獻等。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技術的不斷提升是推動收入增長和福利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然而,現有研究表明,這一過程并非線性發展。技術進步的初期,其效益的顯現并非必然,例如,企業引入先進設備時,高昂的成本與初期較低的效率提升并存,這往往歸因于配套人力資源的不足、外部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以及市場的不成熟等因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愈發顯著,同時也帶來了企業組織方式和市場結構的變化,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對于個人而言,技術進步帶來了諸多變革。例如,當前熱議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否會取代勞動力的問題。事實上,每一波技術進步都會催生新的就業崗位,但一些崗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過時。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以適應新的環境。

  鑒于技術進步的非線性特征,我們需要一方面推動制度環境的創新,另一方面鼓勵企業不斷探索。同時,也應關注技術進步中的薄弱環節和基礎環節,以促進技術的順暢發展和快速擴散,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來源:中新經緯

編輯:張澍楠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

未經過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