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5日電 題:中國為何要加速內外貿融合?
作者 屠新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
近日,商務部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時圍繞如何做強國內市場、促進消費指出,將深化內外貿一體化試點,提升企業兩個市場經營能力,更好應對外部風險挑戰。
我國早在2021年底就已開始著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指出“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有利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有利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就如何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出總體要求并建議完善內外貿一體化制度體系。包括推動健全有利于內外貿一體化的法律法規體系,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促進內外貿監管規則銜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等。2022年12月,商務部等14部門公布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名單,北京、上海等9地被列為試點地區。202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8項舉措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在2025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再次強調“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我國為什么要積極推動內外貿一體化?這和國際形勢變化有關。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2017年以后,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顯著放緩甚至出現倒退。二戰后形成的多邊貿易體系受到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沖擊,全球貿易政策呈現收縮態勢。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貿易自由化的階段性瓶頸。貨物貿易自由化已達到較高水平,其負面效應(如產業沖擊、就業壓力)逐漸累積,引發部分國家的政策反彈。二是某些國家國內分配機制不完善。全球化紅利在部分國家內部分配不均,美國等國家因缺乏有效的補償機制,導致民粹主義興起,推動貿易保護政策出臺。這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沖擊。
在這一背景下,2020年,中國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有利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有利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從供給端來看,中國不斷強化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在“補短板”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相應地,現在的側重點可能要轉向需求端擴大“國內大循環”。
另外,此前美國貿易政策的反復性給中國外貿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給外貿企業造成了較大的經營風險,而推動內外貿一體化不僅有利于更好與國際接軌,還能提升外貿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為更好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筆者認為,首要是落實好相關部門規劃好的各項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安排基本涉及外貿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而且非常具體。例如《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組織開展外貿優品拓內銷系列活動,加強市場對接和推廣,鼓勵開展集中采購,支持優質外貿產品進電商平臺、進商場超市、進商圈步行街、進工廠折扣店、進商品交易市場。
從外貿企業轉型的角度來說,則主要是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和引導,努力克服從單一外貿企業轉向內需市場的障礙,包括經營模式的差異、市場環境差異、平臺經濟監管政策的差別等。比如國內市場競爭更依賴品牌建設與營銷能力,這與外貿企業中的訂單生產模式差異較大。另外,國內賬期長、存在賒銷問題,這對企業在資金方面提出更高的運作能力要求。這方面可能還需推動“制度型開放”,使國內規則與國際慣例接軌。此外,當供應增加,還要引導內外貿企業避免低價競爭擠壓企業利潤,助力外貿企業平穩轉型。
當前全球化進入收縮與重構階段,中國需通過制度優化與內需挖潛,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內外貿一體化不僅是短期應對之策,更是長期制度創新的契機,有望推動中國市場與國際規則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