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密集提示清盤風險 百余只場內成交不足百萬元
21世紀經濟報道 易妍君 廣州報道
ETF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
以成交情況為例,據Wind統計,6月10日,港股創新藥ETF、恒生醫療ETF、恒生科技ETF、A500ETF、信用債ETF成交活躍。其中,個別港股創新藥ETF單日成交額高達百億元;但同一天,仍有500多只ETF的成交額不足1000萬元,其中,成交額在100萬元以下的ETF接近130只。
事實上,不只是單個交易日成交低迷,近期,部分ETF的流動性亮起了“紅燈”,由于資產凈值長期低于5000萬元,不斷有產品發出“清盤”預警。
這背后,在ETF市場馬太效應凸顯的當下,公募基金公司爭奪市場資金的“暗戰”愈發激烈,一些ETF產品開始增加流動性服務商的數量,以謀求突圍。
受訪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流動性是ETF的生命線,直接影響其交易效率、成本和市場吸引力。新增流動性服務商有助于提升ETF產品的競爭力。
流動性欠佳背后
對于ETF投資而言,規模小是一個重要的警示信號,它可能意味著更高的流動性風險、清盤風險以及較大的跟蹤誤差。今年以來,資產凈值長期低于5000萬元的ETF數量繼續增加。
6月10日,工銀瑞信基金公告稱,截至2025年6月9日,工銀中證1000增強策略ETF的基金資產凈值已連續3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人民幣,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
同時,5月以來,還有景順長城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工銀國證2000ETF、國泰中證智能汽車主題ETF、銀華中證1000增強策略ETF等多只ETF發布公告,分別提示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這意味著,上述基金存在清盤的風險。
另一方面,從二級市場看,部分ETF的成交較為低迷。
以最近兩個交易日為例,Wind統計數據顯示,6月9日,在上市ETF中,當日成交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產品有563只,其中,有158只ETF的成交額不足100萬元。
6月10日成交額不足1000萬元的ETF共513只,其中,當日成交額不足100萬元的ETF共129只。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孫桂平表示,場內可交易性是ETF區別其他普通指數基金的重要特征,如果ETF場內流動性不足,也就意味著ETF活力不足,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下降,可能會有規模繼續下滑,甚至出現產品清盤的風險。
整體上看,流動性風險、清盤風險的暴露,仍然是ETF市場馬太效應凸顯的一種表現。
“近期ETF市場出現的清盤風險警示與成交額低迷現象,本質上是市場資源向頭部產品集中、中小規模ETF生存空間受擠壓的直接體現。”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他進一步談道,規模較小的ETF產品容易因流動性枯竭陷入惡性循環:規模越小導致流動性越差,流動性差又加劇投資者撤離,最終觸發清盤條件。
孫桂平指出,ETF市場的馬太效應非常顯著。當前,前十大ETF的規模占比接近40%,而規模不足1億元的ETF占比超過20%。尤其在寬基ETF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前十大ETF的規模占比超過了71%。
增加做市商有三重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ETF市場競爭加劇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試圖通過增加做市商來提升ETF的流動性。
據記者粗略統計,僅6月以來,至少有10只ETF新增了流動性服務商。其中,多只ETF同時新增了兩家流動性服務商。
例如,自6月3日起,天弘基金同時新增東方證券、興業證券為旗下產品證券ETF、光伏ETF、計算機ETF、機器人ETF及生物醫藥ETF的流動性服務商。
對此,李一鳴指出,“ETF新增流動性服務商旨在提升產品競爭力,提升交易效率。流動性服務商通過持續報價和交易支持,減少買賣價差,使投資者能以更優價格成交。流動性提升后,ETF的交易量和換手率增加,有望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形成規模效應。”
李一鳴補充談道,流動性是ETF的生命線,直接影響其交易效率、成本和市場吸引力。主流ETF日均成交額可達數億甚至數十億元,而小眾ETF可能僅數萬元,前者能更高效地完成大額交易。
同時,流動性強的ETF買賣價差較小,交易成本較低,而低流動性ETF價差較大,投資者可能需調低報價或分批申報,故而增加了隱性成本。
此外,博時基金ETF業務發展總監王鶴錕向記者指出,ETF流動性是ETF產品生命力的象征,對于提升ETF客戶投資體驗至關重要。今年以來,ETF流動性服務商在ETF生態體系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背后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助力ETF持有人提升交易體驗。隨著我國ETF業務進入高質量發展的競爭階段,ETF供應商開始更加重視打磨ETF產品交易要素細節,通過更加完善的ETF流動性經營方案、更加聚焦的ETF流動性管理機制等方式,力爭為客戶實現更順滑的交易體驗、更低的交易成本。
第二,順應ETF買方投顧財富管理行業發展趨勢。作為ETF投資的主要渠道,券商買方投顧服務理念和模式正在行業滲透和擴散。財富管理平臺在選擇ETF重點持營和組合策略建議時,開始引入區間日均成交額、折溢價等ETF流動性指標,作為篩選優質ETF工具的參考因素。所以,公募基金只有更加重視經營好ETF產品流動性,才能抓住發展機遇。
第三,促進ETF投資者結構更加豐富和多元。隨著ETF流動性質量的提升,ETF投資者的類別、配置與交易策略的廣度和結構多元度,也會同步提升。同時,ETF的工具屬性會得到更好的發揮,為資本市場引入更多長期資金、活躍資金。
不過,記者也了解到,對于流動性欠佳的ETF而言,并不是增加了做市商就能萬事大吉。
華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來看,花錢找做市商是解決ETF流動性不足的主要方式。但做市商只能階段性發揮作用,沒有做市安排時,一些小規模ETF的成交量還是會回歸常態。
另有市場人士指出,在提升ETF流動性方面,綜合實力較強、經驗豐富的做市商能發揮更大作用。并且,高質量的流動性服務往往需要激勵到位,這無疑會增加基金公司的成本。換言之,增加做市商的數量,并不是解決ETF流動性不足的根本。
“回歸本源”是核心
多位受訪人士向記者指出,提升ETF流動性,需要回到產品和服務本身。
王鶴錕表示,從ETF經營角度看,ETF流動性指標僅僅是個結果,不能完全依靠ETF流動性服務商。更重要的是要回歸本源,從做優客戶陪伴服務、做全客群策略經營、做準產品資產表達能力出發,實現各類細分客群的結構優化和類別多元,獲得更加健康的ETF流動性和生命力。
在李一鳴看來,提升ETF流動性需從市場機制、投資者培育等方面協同發力。
具體而言,他建議,優化做市商制度,通過手續費減免、做市補貼等激勵機制,鼓勵更多券商參與做市。同時建立健全考核機制,淘汰低效服務商,確保服務質量。推動養老金、保險等長期資金配置ETF,增加市場深度。
孫桂平則認為,除了引入流動性服務商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同質化競爭。
對于基金公司如何在同質化競爭中突圍,他提出四點建議,第一,不要盲目在競爭激烈的指數上發行新ETF產品;第二,在競爭態勢已經明朗、未來規模增長空間有限的迷你ETF上,可以主動將產品清盤,將資源投放在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上;第三,加強ETF創新力度,充分利用好ETF具有的先發優勢,在豐富產品供給和滿足投資者更多元投資需求上面進行創新;第四,應該秉持“輕首發、重運營”的理念,產品發行后要提高運營和客戶服務能力,構建ETF業務良好生態。
此外,李一鳴認為,面臨ETF同質化競爭,基金公司需從服務、成本、創新方面構建核心競爭力。
首先,基金公司可以提供增值服務,比如發布ETF投資策略報告、行業研究白皮書,為投資者提供決策參考。開發ETF組合管理平臺、智能定投工具,提升投資者體驗。通過社群運營、線下沙龍等方式,增強投資者互動,培養長期持有習慣。
其次,在成本側,基金公司可以通過做大ETF規模降低管理費率,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
最后,基金公司可以推動產品創新,布局跨境ETF、商品ETF,開發ESG、碳中和、數字經濟等主題ETF,以及Smart Beta ETF,滿足全球化和多樣化配置需求。
王鶴錕則指出,面臨ETF同質化競爭,公募基金公司要從提升客戶體驗上下功夫,提供更加專業和特色化的服務陪伴,更加清晰和及時的觀點,更加便捷和簡單的服務獲取途徑或工具。
(作者:易妍君 編輯:姜詩薔)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