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風暴來襲 穩定幣“支柱夢”破碎
熱極一時的穩定幣,風向正在悄然生變。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給穩定幣潑了一盆冷水。其直言,穩定幣未達到成為貨幣體系支柱的要求,甚至引發人們對其被用于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金融犯罪的擔憂。
無獨有偶,歐洲央行行長近日也將矛頭指向競爭性的私人發行穩定幣,稱這些穩定幣“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構成風險”,因為它們可能吸引銀行存款外流,且并不總能維持其固定價值。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同樣發文稱,穩定幣“匿名和便于跨境使用的特性,帶來了管控風險特別是反洗錢方面的挑戰”,并直言想為穩定幣“降降溫”。一時間,穩定幣市場漸起寒意。
業內認為,要理性看待穩定幣,回顧近期表現來看,穩定幣相關板塊暴漲不乏情緒驅動因素,盡管穩定幣在跨境支付等特定領域展現出一定優勢,但難以撼動現有支付體系的主導地位。
穩定幣多項表現不佳
“加密資產和穩定幣最終將在下一代貨幣和金融體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目前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國際清算銀行在最新的報告中,針對穩定幣釋放了多個信號,其中就提到,盡管穩定幣在代幣化方面展現出一些前景,但在單一性、彈性和完整性這三個關鍵測試中,仍未達到成為貨幣體系支柱的要求。
根據報告,穩定幣已成為非法利用繞過誠信保障措施的首選。公鏈的匿名性,即個人用戶的身份隱藏在地址背后,可以保護隱私,但也為非法使用提供了便利。由于缺乏傳統金融體系中“了解你的客戶”(KYC)標準,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
穩定幣的不記名性質使其能夠在不受發行人監管的情況下流通,這引發了人們對其被用于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金融犯罪的擔憂。盡管對穩定幣的需求可能持續存在,但它們在系統層面的誠信測試中表現不佳。
同時,穩定幣在單一性和彈性方面也表現不佳。國際清算銀行稱,作為數字不記名工具,穩定幣缺乏央行提供的結算功能。穩定幣持有者會標記發行人的名稱,就像19世紀美國自由銀行時代流通的私人鈔票一樣。因此,穩定幣的交易匯率經常變化,從而破壞了單一性。另外,也無法履行銀行發行貨幣的“不問任何問題”原則。它們在彈性方面的缺陷源于其構造:通常由名義上等值的資產支持,任何額外發行都需要持有人全額預付款,這通過施加預付現金的限制而破壞了彈性。
穩定幣還引發了許多其他擔憂。首先,穩定幣承諾始終實現平價兌換(即真正穩定),但其盈利商業模式的需求(涉及流動性或信用風險)之間存在內在矛盾。
此外,貨幣主權的喪失和資本外逃也是主要擔憂,尤其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如果穩定幣繼續增長,可能構成金融穩定風險,包括安全資產拋售的尾部風險等。
“雖然穩定幣的未來角色尚不明朗,但它們在三項測試中的糟糕表現表明,它們充其量只能扮演輔助角色。”報告中也明確了國際清算銀行的態度:任何此類角色的指導原則都是,將合法用例引入受監管的貨幣體系,且不得損害金融穩定或現有體系已證實的優勢,非法使用將不受監管。
香港金管局下場“潑冷水”
幾乎同一時間,香港金管局也對穩定幣釋放新的監管信號。
6月23日,余偉文在香港金管局官網發布名為《穩定幣的穩妥和可持續發展》的專欄文章。其直言,“作為穩定幣監管制度的執行者,固然樂見公眾對穩定幣產生興趣,但出于監管者的職責所在,也想降降溫,讓大家能較客觀冷靜地看待穩定幣”。
首先是穩定幣的屬性。穩定幣并不是投資或投機的工具,而是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之一,本身并沒有升值空間。
以跨境支付這類應用場景為例,除了穩定幣,其他新型支付工具還包括部分央行合作建立的CBDC(即央行數碼貨幣)網絡、某些國際銀行計劃發行的代幣化存款、快速支付系統跨境連線等。這些支付工具各有特點,成熟程度不一,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大程度由市場力量決定。
余偉文透露,由于預期穩定幣將被更廣泛地使用,如何妥善管控各種內在和外溢風險,正逐漸成為國際監管的焦點。
穩定幣是相對新興的金融工具,既具有傳統金融工具的屬性,也有其特殊之處,例如其匿名和便于跨境使用的特性,帶來了管控風險特別是反洗錢方面的挑戰。因此,在國際層面互相借鑒監管措施和交換經驗,并借此逐步建立跨境監管合作。
余偉文還指出,香港金管局在去年初推出“穩定幣發行人沙盒”,需要強調的是,進入“沙盒”并非將來申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即使已進入“沙盒”的參與機構,也不意味必然會獲得牌照,香港金管局將按照一致、嚴格的標準,審慎考慮所有牌照申請。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近日也在歐洲議會上再次呼吁推進數字歐元,稱其為歐洲金融自主權的關鍵。她將矛頭指向競爭性的私人發行穩定幣,稱這些穩定幣“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構成風險”,因為它們可能吸引銀行存款外流,且并不總能維持其固定價值。
市場戲劇性“降溫”
當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曾經炙手可熱的穩定幣市場,迅速上演了戲劇性的“降溫”大戲。
有人說,多方監管的“鐵腕”表態,讓穩定幣行業瞬間從狂歡模式切換至“求生模式”,從業者三緘其口,投資者也陷入焦慮和觀望中。
很快,監管風暴迅速在資本市場掀起駭浪,被稱為“穩定幣第一股”的Circle,股價如同坐上“過山車”,從幾日前創下的299美元歷史高點一路狂瀉,截至北京時間6月26日,單日一度暴跌超10%。
此前因穩定幣概念暴漲的國泰君安國際,也上演了“高臺跳水”,股價在前一日大漲198%后,6月26日突然“變臉”,盤中最低下探3.11港元,跌幅超10%,截至收盤,股價報3.54港元,較前一日下跌4.32%。
此外,甚至在加密貨幣交易平臺上,USDT、USDC等主流穩定幣的溢價率也大幅跳水,不少投資者連夜拋售,市場恐慌指數直線飆升,生怕成為“接盤俠”。
業內人士直言:“穩定幣市場正站在十字路口,未來充滿變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穩定幣的應用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穩定幣的蓬勃發展,使部分國家在央行數字貨幣(CBDC)推進上陷入遲疑,穩定幣很接近央行數字貨幣,但它又不是央行數字貨幣,它是私人部門發行的,這一特性導致部分國家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的必要性產生動搖:原本積極推進的國家態度趨于謹慎,甚至擱置發行計劃。
另一方面是此前虛擬貨幣市場與傳統金融資產的風險關聯度較低,即便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大幅波動,也較少對傳統金融市場產生影響。但目前虛擬貨幣市場與傳統金融資產風險相關性顯著提升。黃益平提到,以往,虛擬貨幣市場多以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貨幣作為交易媒介;但如今,更多虛擬貨幣交易以穩定幣作為結算工具。由于穩定幣的幣值波動能夠直接傳導至虛擬貨幣市場,傳統金融市場就產生了對虛擬貨幣市場的風險傳導。
“一些傳統的金融機構,例如一些投資基金開始配置穩定幣,這就意味其投資決策、回報與虛擬貨幣市場產生了影響,所以(虛擬貨幣市場與傳統金融市場)確實有一些新的變化,將來兩者之間怎么傳導,這個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黃益平指出。
“不要神話穩定幣。”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也指出,目前國內穩定幣業務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內地對加密貨幣的嚴格態度可能導致穩定幣被歸類為虛擬貨幣,同時技術安全漏洞與儲備透明度不足也影響信任基礎。
王蓬博進一步分析指出,實際上,深入剖析便會發現,A股相關板塊暴漲不乏情緒驅動因素。在現實層面,發幣方的牌照尚未正式發行,國內更是明確禁止加密貨幣業務,目前穩定幣僅在香港監管沙盒內進行試驗,遠未發展到建立和形成穩定幣相關產業鏈條的階段。另外,穩定幣也難以撼動現有支付體系的主導地位。在穩定幣相關業務真正落地推出之前,建議投資者應保持理性,謹慎看待其中的投資機會。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