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銀行IPO重啟 中小行上市破冰
在A股銀行上市“空窗期”邁入第1200余天時,傳來了新動態。近日,東莞銀行與廣東南海農商行因更新財務資料,IPO狀態恢復為“已受理”,為賽道帶來了暖意。
回顧歷史,兩家銀行的上市之路堪稱漫長。東莞銀行的上市萌芽始于2008年,彼時,區域性中小銀行上市數量少,東莞銀行邁出了第一步,向證監會遞交了上市材料。2012年,東莞銀行進入IPO“落實反饋意見”階段。
到了2014年,因未完成預披露,東莞銀行的首次上市嘗試被終止審查。2018年,該行重啟上市進程,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并于2023年3月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實施后,IPO審核如期過渡至深交所。然而,2024年3月以來,該行卻連續3次因為“財務資料過期”而導致IPO審核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財務資料后,審核狀態變為“已受理”。
廣東南海農商行的上市之路同樣充滿波折,廣東南海農商行于2011年12月23日完成改制并掛牌開業,前身為成立于1952年的南海農村信用社。2018年,廣東南海農商行邁出上市的第一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2019年5月,首次向證監會提交IPO申請,并在次月獲得受理,擬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同樣受益于全面注冊制改革,廣東南海農商行通過了在主板上市的議案,并于同年3月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但和東莞銀行類似,2024年3月以來,該行也因“財務資料過期”問題導致IPO審核多次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材料后恢復為“已受理”狀態。
業績經營方面,東莞銀行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01.97億元,同比下降3.6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38億元,同比減少3.29億元,降幅8.1%。廣東南海農商行實現營業收入64.29億元,同比下降6.3%;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53億元,同比增加0.71億元,增長2.99%。
在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看來,上市審核狀態恢復讓市場看到中小銀行在復雜環境中尋求突破的積極姿態。不過,“已受理”僅是起點,過往審核中暴露的短板、財務更新效率等挑戰,仍是銀行需要持續化解的課題,后續能否順利通過問詢、應對市場波動,將是對銀行綜合實力的進一步考驗。
在上述兩家銀行推進上市的進程中,也有銀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近日,因廣東順德農商行、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2024年修訂)》第六十二條,深交所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針對撤回上市申請的具體原因,銀行的回應多為“戰略調整”。不過從行業層面來看,銀行撤回上市申請實則涉及多方面因素,近年來,銀行業整體面臨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等問題,中小銀行的處境尤為艱難。在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下,銀行上市審核更注重合規性與風險防控,而部分中小銀行在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資產質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成為了上市路上的阻礙。
王劍輝進一步指出,一方面,銀行可能根據自身長期發展需求,對業務布局、資本運作等進行重新規劃,認為當前并非上市的最佳時機,或計劃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資本補充與業務拓展,從而選擇撤回IPO申請,待時機成熟再重啟上市計劃。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擬上市企業盈利可持續性要求較高,部分銀行業績不佳不符合上市成長預期,促使銀行撤回申請。
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退出,目前,A股等待上市的銀行“后備軍”隊伍已縮減至5家,申報滬市主板上市的有湖州銀行、湖北銀行、江蘇昆山農商行,湖州銀行審核狀態為“已問詢”,其余兩家銀行審核狀態顯示“已受理”;深交所中,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的狀態為“已受理”。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指出,在注冊制背景下,資本市場的融資傾向于科技、創新企業,科創板、創業板的上市公司較多,而銀行作為傳統產業,在大多數大中銀行已上市的前提下,中小銀行上市會受到一定滯后性安排的影響。從金融市場結構上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間接融資仍將是我國主要融資渠道,銀行作為重要參與者,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功能將進一步增強,但在資本市場技術性調整的背景下,上市進程可能遭遇不確定性。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