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下半年重點還有哪些
作者:陳益刊
2025年已然過半,中國經濟總體平穩運行,而這背后顯然離不開更加積極財政政策的助力。
“面對國際經貿環境急劇變化,上半年宏觀經濟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經濟增長韌性超出普遍預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今年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發力節奏適度前置,促消費、穩投資作用凸顯。”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第一財經。
在近些年推動經濟平穩運行的宏觀政策體系中,財政政策是一大支柱,今年中國首次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空前。上半年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如何?對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等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下半年財政政策如何實施、重點在哪?
財政政策積極有力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連續17年采用積極財政政策,即政府在經濟增長乏力時通過增加支出、減少稅收、擴大赤字、發行政府債券、增加轉移支付等手段,刺激總需求,促進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一種宏觀調控政策。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面對復雜的內外形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中今年財政赤字率首次提到4%左右高位,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到11.8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9萬億元,釋放了財政政策擴張加碼穩經濟信號。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上半年面對關稅戰、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內卷式”競爭等多重壓力,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運行總體平穩。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在于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的消費回升、設備更新帶動的制造業投資保持高位、財政靠前發力帶動的基建投資保持較高增速、搶出口和轉出口帶動的出口韌性等。
“消費和投資的背后是‘兩重’‘兩新’政策,是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加快發行和使用,是中央和地方財政協同發力。這些經濟動能既反映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反映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地發揮穩增長的重要作用。”羅志恒說。
衡量財政政策擴張力度的大小,一個關鍵指標是財政支出規模的大小及增速的快慢。
根據財政部數據,2025年前5個月,廣義財政(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支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約6.6%。廣義財政支出超過收入3.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6.5%。
“這意味著上述兩本預算的財政支出增速大幅高于財政收入增速,而且高于名義GDP增速,反映出上半年財政政策非常積極。”羅志恒說。
他表示,上半年受物價低迷和房地產調整的影響,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增速相對偏低,但各級財政積極作為,大力盤活存量資源資產,同時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借助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政策工具,擴大支出強度,優化支出結構“投資于人”,提升支出效率,推動經濟運行延續回升向好態勢。
今年上半年財政保持必要支出力度,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資金需求。
根據粵開證券研究院數據,今年前5個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三項民生支出合計占全國支出的比重達41.1%,較2024年同期提升0.9個百分點。同時,財政支出更加重視科技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1~5月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6.5%,高于財政支出總體增速。基建領域支出保持一定力度。
今年政府債券加速發行。根據多家機構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債發行約7.9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約5.5萬億元。其中上半年已經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5500億元,發行進度達42.7%。新增專項債券已發行近2.2萬億元,發行進度為49.1%,快于去年同期的37.2%。
羅志恒表示,今年上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靠前發力、協同發力,“兩重”“兩新”促投資擴消費效果明顯。
王青表示,上半年各類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同比大幅增加,中央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下達節奏、財政支出進度也有加快,則體現了財政政策前置發力的特點。上半年財政政策靠前發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年初以來外部經貿環境波動顯著加劇,需要國內宏觀政策大力提振內需,穩住經濟基本盤。從政策效果來看,上半年財政政策在促消費、擴投資效果顯著。
下半年更加積極
相比于上半年形勢,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經濟面臨更大挑戰。
羅志恒認為,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仍需進一步穩固,經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中關稅戰對經濟尤其是出口的影響可能逐步顯現,消費刺激效應面臨去年下半年的高基數和刺激乘數效應的邊際放緩,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在持續,物價水平低位運行,這些都可能影響財政增收,財政收支形勢仍是緊平衡。
近期,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作《國務院關于2024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下稱《報告》)時,要求下一步財政部門將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報告》具體部署了下一步五大財政工作重點任務。比如加快政策落地,強化部門協同,多措并舉幫扶困難企業,盡早發行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券等,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效應,支持做好“兩重”“兩新”等工作,推動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惠民生等政策早見效、多見效等。
王青表示,下半年財政政策繼續要求“加快落地”,這一方面能夠強化三季度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同時也能為四季度財政加力騰出空間。此外,下半年財政政策還會向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傾斜,重點是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加大對科技創新、制造業轉型升級、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財政扶持力度;同時針對接下來出口承壓可能波及外貿領域就業、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地方政府財力等方面,建議下半年財政支出要更加重視穩就業,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下半年財政政策將繼續靠前發力。比如近日財政部披露的三季度發行11只超長期特別國債時間安排中,有4只超長期特別國債時間明顯提前。
“下半年應繼續加快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券剩余額度的發行和使用,更好發揮擴投資、促消費的政策效果。”羅志恒說。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展望下半年,預計財政部門將主抓落實,加快推動存量政策落地見效。下半年,全口徑下廣義財政空間還有超7萬億元,其中赤字、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分別剩余4.03萬億元、2.24萬億元、7450億元,“余糧”充足。
除了盡快用好存量政策外,財政部已經表態將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
羅志恒建議,根據形勢的需要動態調整預算,擴大財政支出,對沖關稅戰可能引發的外需下滑風險,穩定經濟增長,及時紓困救助外貿等受損行業;給二孩及多孩家庭發放生育補貼;探索增發國債在中央層面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以穩樓市;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增加國資收益上繳財政并專項用于社保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
王青認為,下半年根據形勢需要,財政政策有可能“三箭齊發”,即進一步上調目標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其中,增加以舊換新政策支持資金規模必要性最大,能夠直接支持出口轉內銷;增加專項債發行則將推動基建投資適度提速,發揮其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上調目標財政赤字率并加大對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能更有力地兜底“三保”,并增加對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的財政支持。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