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12日電 題:全球格局重塑下的中國企業出海新圖景
作者 鄧子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
2025年,全球地緣政治博弈與逆全球化浪潮疊加,新興市場機遇與數字經濟、綠色轉型并行。中國企業正在經歷出海范式的深刻躍遷,急需突破傳統路徑依賴,以新模式應對新局勢。
供應鏈構建:從效率優先到安全韌性并重
效率驅動的單一布局模式已難承受高關稅與地緣風險沖擊。中國企業正轉向多元化布局。
首先,中國企業出海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時,需反思以往效率優先的布局策略,重點確保供應鏈的安全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實施高關稅等保護性措施的市場,如果其購買力確實很強,產品或服務在當地市場前期銷售可觀,并且不涉及敏感技術,那么可以考慮本土化投資。如夢百合家居在美國本土建立生產基地,有效規避了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使其海外營收80%得以穩定增長。
其次,中國企業應該穩妥推進地域多元化布局策略,將投資分散到多個政治環境相對穩定、政策較為友好的國家和地區,可降低單一地區政治風險帶來的沖擊。例如,中亞五國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憑借其獨特的地緣特征,成為中國企業布局并輻射周邊國家的重點區域之一。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占我國進出口比重首次超過50%,展示了地域多元化對于供應鏈韌性的戰略意義。
同時,隨著全球買家對ESG(環境、社會及治理)要求日益嚴苛,企業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可借助先進的溯源技術。以某頭部新能源車企為例,2024年被海外某國客商要求往上追溯多級供應商,證明車身所用鋁材不是來自敏感軍事沖突地區。此類顧客將會越來越多,企業應當追蹤產品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到銷售終端的全過程信息。這不僅有助于企業快速響應買家對產品來源、生產過程的查詢,滿足其ESG訴求,還能增強企業對供應鏈的管控能力,及時發現并解除潛在風險,從而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
出海模式:由單兵作戰到全產業鏈協同
伴隨產業鏈升級,中國企業開始以“鏈主+配套+屬地”的協同模式出海。中國的全產業鏈協同出海將變得更加普遍,為全球產業升級提供中國式解決方案。而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核心技術。主管部門在審批時,應重點監測高新技術環節外遷。
以新能源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為例,在匈牙利工廠吸引上下游企業同步落地,既規避了海外建廠的供應鏈風險,又帶動當地形成電池材料研發、設備制造、回收利用的完整生態,促進了當地產業發展、經濟增長和勞動就業。
菜鳥網絡在歐洲建設的智能分撥中心,將跨境物流時效壓縮至5天,配合速賣通的全托管模式,正在孵化新貿易體系。
此類模式不僅增強了產業安全,也獲得了東道國政策與資源支持,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品牌建設:從性價比到文化價值輸出
隨著全球市場對中國品牌認可度提升,企業更加注重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與創新力。
例如在汽車領域,2024年,奇瑞品牌出口汽車逾110萬輛,連續22年蟬聯中國乘用車出口第一。同年,比亞迪成為歐洲杯最高級別汽車類贊助商,提升了品牌在歐洲的知名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正以其創新技術、環保理念及卓越性能,引領全球汽車行業變革。
中國頭部企業還通過并購海外品牌創造第二曲線,既盤活收購品牌,又助推自有品牌國際化。例如,安踏體育并購國際體育巨頭亞瑪芬,將其旗下品牌始祖鳥、薩洛蒙、威爾遜等在中國市場重新激活,并在海外市場進行二次品牌創造;同時,將海外品牌的國際化運作經驗賦能于安踏自有品牌出海,形成中國出海企業自有品牌與收購品牌的良性“雙循環”。
數智服務:從技術輸出到生態共建
IDC在《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指南》中預測,2028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將達到4.4萬億美元,中國占比約16.7%。考慮到數字化轉型技術的高資本投入特征,中國企業除了扎根本土,更應放眼全球,在更大的市場中獲得應用升級,實現規模效應。
從供給看,中國超大數字經濟場景中鍛煉出來的技術優勢,正形成獨特的出海動能。中國在數字基建領域存在明顯的規模優勢,5G基站約占全球60%、數據中心約占全球25%,這為技術輸出提供有力支撐。以商湯科技為例,其在沙特2030愿景框架下,與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金融區合作,在其包含94座大樓的建筑集群內,聯合部署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城市平臺,不僅輸出技術,更與當地生態深度融合。
從演變機制看,AI(人工智能)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正在重構全球價值鏈。以AI驅動的快時尚龍頭希音(SHEIN),基于AI的柔性供應鏈系統,將新品設計到上架周期縮短至7天左右。這種數據驅動的快時尚商業模式,對其全球供應商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效率與安全的平衡成為數字化服務出海的新命題。
新能源與消費:能力輸出與文化共鳴
中國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的“2030年前碳達峰”,已經進入五年倒計時,而世界范圍內的減碳行動也進入關鍵階段。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化將從簡單的產品出口演變為技術標準和產業規則的系統性輸出。
中國光伏企業借助持續自主研發及國內超大市場支撐,已形成全產業鏈優勢。目前,全球80%的光伏組件、超過70%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企業貢獻。面對階段性或長期抬高的產品貿易壁壘和國家安全審查,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需通過技術專利與海外建廠結合,尋找新能源出海新路徑。例如,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原材料本地采購的規定下,寧德時代通過美國福特汽車設立全資子公司并在密歇根州建工廠,并僅提供電池專利技術許可。
與此同時,以文化娛樂、數字IP、茶飲為代表的悅己消費新銳品牌,將贏得更多海外華人和年輕人的喜愛。例如,杭州游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將東方哲學與審美轉化為全球玩家可共情的視聽享受,全球同步上市以來,海外市場貢獻約占25%。閱文集團與迪士尼流媒體平臺全球同步發行的《慶余年第二季》,成為該平臺熱度最高的中國大陸劇之一。蜜雪冰城、泡泡瑪特等以本土化供應鏈及IP文化,贏得東南亞、日韓年輕群體的共鳴。
醫療健康:從代工貼牌走向雙向拓展
中國創新藥與醫療器械企業已憑借技術與完整產業鏈優勢,將業務重心從代工轉向自主品牌輸出,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例如,邁瑞醫療的年報顯示,其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除顫儀、血球、超聲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維持前三,其國際業務占總營收比例快速提升至近50%,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發達國家。
東南亞與中東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高端醫療需求,為中國醫療健康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量空間。在東南亞人口大國,老齡化速度加快,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品供應卻相對滯后,急需大量性價比高的醫療設備與藥品。中東國家人均GDP高、人口增速快,民眾對原研藥、品牌藥、高質量醫療服務的追求日益迫切,當地醫療衛生體系升級改造空間較大,值得中國企業探索并深入實施本土化。
展望未來,在“多邊合作+本土化+數字化”三大邏輯下,中國企業的出海路徑正從單一市場沖擊,演進為跨區域、跨產業、跨生態的立體化布局。強化供應鏈韌性、提升品牌與服務溢價能力,將是下一個五年出海競賽的制勝要素。(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