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巨頭打響AI版權戰
記者 趙天舒
與其他新技術一樣,AI生圖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爭議,一路鮮花與荊棘相伴。支持者視它為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反對者視它為洪水猛獸。當地時間6月11日,全球娛樂產業巨頭迪士尼和環球影業對人工智能公司Midjourney提起版權訴訟。這也是好萊塢大型公司首次卷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糾紛。
迪士尼聯手環球影業
在長達110頁的訴狀中,迪士尼和環球影業提供了Midjourney生成圖像與原版影視素材的對照示例,指出即便用戶輸入諸如“超級英雄戰斗場景”等模糊提示,也能生成極類似于蜘蛛俠、雪寶、功夫熊貓等經典角色的圖像。
兩家公司在訴訟中指出,Midjourney利用其版權庫,生成并傳播了大量如《星球大戰》《小黃人》《怪物史萊克》《冰雪奇緣》《獅子王》等作品中著名角色的未經授權副本。兩家公司強調,Midjourney并非利用“合理使用”法律豁免,而是通過大規模抓取網絡公開素材進行訓練,并持續忽視此前提出的“停止侵權”要求、并未采取任何技術措施加以遏制。
迪士尼高級執行副總裁、首席法律與合規官霍拉西奧·古鐵雷斯表示,“我們的世界級IP建立在數十年資金投入、創意與創新之上,盜版就是盜版,由AI公司實施這一事實并不會減輕其侵權性質”。環球影業執行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金·哈里斯也稱,“無論使用何種技術,盜竊就是盜竊,本案涉及對我們版權的公然侵犯”。
迪士尼與環球影業方面希望借此判例逐步建立AI使用許可機制,要求平臺為使用數據支付合理授權費用,并強調版權維權是保護內容創造者和影視從業者的重要機制。
版權營收是兩家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迪士尼2025財年二季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7%至236.21億美元,歸母凈利潤約32.75億美元,同比扭虧為盈。該公司旗下主要包含娛樂、體育和體驗三大部門,內容發行與IP授權隸屬于娛樂業務,該業務當季收入約21.46億美元,同比增長54%。環球影業母公司康卡斯特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298.87億美元,凈利潤33.75億美元,但兩項數字同比均現下滑。
被起訴的Midjourney是“文生圖”賽道的頭部企業之一。其通過網絡爬蟲抓取圖像構建AI訓練數據集,付費訂閱服務在2024年創造了3億美元的收入。公司創始人大衛·霍爾茲曾公開表示,數據庫通過“大規模網絡抓取”建立,且難以追蹤上億張圖片來源。對于此次訴訟,截至目前Midjourney暫未作出公開回應。
基于傳統著作權評判標準
近年來,大型內容公司和AI公司之間的版權糾紛不斷涌現。去年12月《紐約時報》對OpenAI和微軟提起版權侵權訴訟,指責數百萬篇自家文章被未經授權地用于ChatGPT等AI模型的訓練。在音樂領域,環球音樂集團禁止在流媒體平臺上模仿音樂家風格的AI生成音樂。圖像領域,StabilityAI等公司遭到了藝術家和圖像提供企業Getty Images的訴訟。
在國內,2023年11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判決了“文生圖著作權侵權第一案”,原告使用開源軟件Stable Diffusion,通過輸入提示詞生成了涉案圖片并發布在社交媒體上,被告未經許可使用且截去署名水印;2024年4月11日,國內首例AI視頻侵權案正式立案,并于5月中旬首次開庭審理,《山海奇境》預告片原創者作為原告,指控被告未經授權使用AI技術復制并公開發布了與原告作品極為相似的侵權視頻;隨后在4月23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對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進行了一審宣判,認定被告5家公司未經合法授權使用原告聲音開發AI文本轉語音產品,構成了侵權,賠償25萬元。
迪士尼和環球影業對Midjourney發起訴訟,標志著好萊塢大型公司正式加入AI版權保護戰。該案的走向不僅將影響迪士尼和環球影業的版權保護成果,也將為其他內容公司提供借鑒。
北京高勤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源指出,目前關于AI著作權的判定尚未形成主流的評判標準,從國內外的判決結果來看仍是基于傳統著作權框架內的評判標準,涉及創作者是誰、AI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是否能在別人創作的作品上再次創作等問題。談及AI版權糾紛與此前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訴訟案件有何不同,王源認為,AI版權糾紛需要判定機器行為如何認定、機器作品有沒有創造性的問題,這與以往有本質不同。
版權之困
事實上,版權一直是AI模型發展的曖昧地帶,也是懸在科技巨頭們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22年,福布斯雜志就曾采訪過Midjourney創始人David Holz,提問其AI訓練之前是否向在世藝術家或創作者們征求過版權許可。Holz明確地回答了沒有。
在他看來,目前版權的技術和管理無法應對AI的自動抓取。圖像中沒有嵌入有關版權的元數據,也沒有所謂的版權“注冊表”,沒有辦法在互聯網上找到一張圖片然后自動追蹤它的所有者。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曲虹潭表示,“AI生成”這個行為,有點類似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舞”,海量的數據是AI生成物的基礎和依托。但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AI生成了一個與其數據庫中構成實質性相似的內容,那該AI生成物被認定為作品的可能性便大幅降低。此外,AI模型并非自然人,并不是法律上的適格主體,但AI模型背后的使用者,其實還是人。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利用AI生成圖片的著作權,一般是歸屬于AI軟件的使用者。
縱然追蹤版權、獲得許可是一件困難且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的事情,但將侵權的風險完全轉移給用戶的做法也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技術發展和商業收益之間的橋梁,科技公司一方面應該把控AI的訓練材料,保障版權的妥當處理;另一方面,對用戶盡到基本的審查義務,不能縱容甚至幫助其侵權行為的發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