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收益率回調 理財公司發“定心丸”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7月以來,債券市場迎來調整,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上行至1.75%附近,這一波動傳導至以債券為主要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部分固收類產品收益率出現下調。7月31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為幫助投資者客觀理解市場變化、理性應對短期波動,多家理財公司集體發聲就市場變化作出解讀,機構普遍認為,此輪債市整體波動處于合理范圍,無須過度恐慌,從長期來看,經濟基本面仍為債市提供支撐,中長期債市的配置價值并未改變,投資者應保持理性,避免因短期波動盲目操作。
債市調整沖擊固收類理財
近期,債券市場開啟調整進程,特別是利率債長端,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7月15日的1.6653%上行至7月30日的1.7578%,后又于7月31日回落至1.7144%。
債市的調整也傳導至投資端,尤其是那些多以債券為打底資產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截至7月21日—27日,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27803款,環比增加245款,占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的68.45%。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2.81%,環比下跌0.23個百分點。不少投資者切實感受到了收益下滑帶來的影響,有的曬出自己持有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截圖,感嘆收益跌了不少;有的已經開始考慮要不要贖回產品。
為了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當前市場狀況、理性看待收益波動并作出合適的投資決策,多家理財公司也從各自的視角給出了分析。機構多認為,此輪調整并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從政策層面看,7月上旬“反內卷”政策超預期出臺,多領域重點行業穩增長方案密集落地,疊加雅江基建等重大項目啟動,提升了市場對需求側刺激的樂觀預期。這種預期變化直接導致市場風險偏好發生轉向,資金轉向股市、商品等高風險資產,債券類資產短期承壓。從市場基本面來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和出口韌性顯示經濟下行風險降低,部分投資者對“低通脹、弱復蘇”的原有邏輯產生動搖,導致債券市場重新計價基本面因素。
中郵理財指出,此前債券市場交易擁擠,久期水平處于歷史高位,杠桿率接近歷史高點,信用利差被壓縮至低位,市場脆弱性加劇。利空因素背景下,經歷前期上漲的投資者止盈情緒上升,引發連鎖拋售,加劇波動。南銀理財認為,債券市場此前預期過于一致,機構持倉集中,當利空因素出現時,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加劇波動。
盡管當前債市面臨調整壓力,但浦銀理財對中長期走勢仍抱有信心。該公司表示,短期債市受到情緒擾動,但趨勢性回調的風險仍然較低。從基本面看,年內經濟偏緩修復的邏輯仍未改變,下半年經濟仍面臨地產止跌回穩、出口邊際放緩、消費持續偏弱等潛在壓力,基本面仍是債市最主要的支撐,也是中長期債市定價的底層邏輯。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璟晗表示,近期市場風險偏好提升、股市走強、股債蹺蹺板和人民銀行收緊資金面等多方因素導致債市走低,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主要配置債券這類固收資產,因此債券市場回調導致債券價格下跌,進而引起理財產品凈值的回撤,其中純固收產品收益率下行相對更為明顯。
多家理財公司看好配置價值
回顧過往,債市調整曾多次引發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大幅波動,甚至出現過階段性贖回潮,讓不少投資者對債市波動心有余悸。多家理財公司指出,本輪債市調整處于合理范圍,投資者無須過度恐慌。
從宏觀政策來看,7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以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方式開展了7893億元逆回購操作,此舉是貨幣政策靠前發力、積極呵護市場流動性的具體體現。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為債市的穩定運行注入了積極因素。浦銀理財預測,10年期國債收益率1.75%以上進一步上行動力將明顯減弱,1.8%附近仍為短期波動上沿。根據債市調整的規律,基礎利率上行后,信用債利差也會有一定幅度走闊,以理財機構配置較多的中債隱含AA1年期信用債為例,目前信用利差走闊10bps左右,可能仍有一定調整空間,但是因配置盤資金穩定,信用債資產荒的邏輯未發生改變,債市逐步進入適合投資布局的區間。
平安理財則認為,目前債市偏弱震蕩,但債市中期偏多的方向或未逆轉,從歷史表現看,在有發生回撤的平安理財固收產品中,超七成產品在兩個月內完成凈值修復,近六成在一個月內完成凈值修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招銀理財建議,應遵循“小錢博收益,大錢壓艙底”的配置思路,或能更好地平衡收益與風險,實現價值增值。該公司提到,短債理財除了獲取票息收益,還可以借調整之機積極配置高性價比資產,捕捉潛在資本利得空間以增厚收益。
“鑒于對債市長期仍然存在投資價值的市場觀點并未顯著改變,疊加截至當前7月末銀行理財整體破凈率仍遠低于2022年贖回潮水平,目前銀行理財面臨的贖回壓力相對較小。”張璟晗進一步指出,當前債基贖回主要為銀行理財等機構預防性減持,并未觸發“凈值下跌—贖回—拋售—凈值再下跌”的負反饋循環;從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等多角度看,債市仍具備一定配置價值。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