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国产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不卡免费精品视频-国产日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分享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準許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業務的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0120220005
中新經緯>>金融>>正文

黃卓:AI時代如何構筑數字金融強國新范式?

2025-08-07 10:04:03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8月7日電 題:AI時代如何構筑數字金融強國新范式?

  作者 黃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對于金融強國這一戰略目標,金融安全的戰略地位尤為關鍵,它不僅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基石,而且事關人民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在本文中,筆者將聚焦于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安全的融合創新,重點探討構筑數字金融強國新范式。

  數字金融強國與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包含多個維度:金融宏觀安全,是要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市場安全,是要防范因資產價格劇烈波動而引發的市場崩盤風險;金融機構安全,是要強化對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韌性建設,阻斷風險傳遞鏈條;金融開放安全,是既要確保跨境金融活動的合規有序,又要持續完善與加強金融監管與治理。

  中國尚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進程中,在數字金融領域我們已取得長足進步。歷經二十年發展,數字金融已成為中國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創新。在移動支付、大科技信貸、線上投資理財等場景化的金融服務領域,我國在規模和技術方面均已形成全球領先優勢。

  數字金融如何發揮作用?數字技術能夠極大程度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其規模效應特征使邊際成本隨服務覆蓋度擴大持續遞減。同時,大數據有效緩解傳統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困境,改善金融風控,促進金融創新。眾所周知,為小微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是金融業的重要目標,但也是世界性難題。在服務普惠金融方面,數字金融展現出獨特優勢。中國在普惠金融領域為全球提供了中國式解決方案。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數字金融作為基礎性要素承載獨特使命,其戰略價值并非由排序位次決定,恰恰相反,數字金融是實現其他四篇大文章的技術底座和基礎能力。

  我們以一個學術研究為例,解釋數字金融如何助力金融安全。首先,金融安全關注系統穩定性,“金融加速器效應”由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于1996年正式提出。該理論揭示,傳統商業銀行以抵押品為貸款風控,在經濟繁榮、資產價格上漲時期,銀行會增加放貸供給,造成經濟過熱;而在經濟衰退時,資產價格下跌,商業銀行就會減少放貸總額,加劇經濟的衰退。其次,銀行金融信貸表現出順周期性,產生對實體經濟波動的加速放大效應。金融加速器機制在小微企業融資中尤為明顯,因為信息不對稱更大,更加依賴抵押品。抵押品渠道是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傳導,特別是影響小微經濟的重要渠道。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數字金融有效弱化了傳統金融加速器效應的傳導強度。例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研究發現,數字技術重構了信貸風控邏輯。以大型科技平臺為例,他們利用海量用戶數據,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可以有效識別實時信貸風險,促成信用貸款。實證結果發現,數字信貸減少了對抵押品(如廠房、設備、房地產)的依賴,提升了經濟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AI驅動下的數字金融發展

  中國金融體系始終保持創新趨勢,早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推動信息化、電子化;2013年開始著力推動互聯網化、互聯網+,繼而強調數字化、金融科技;當前正加速向智能化轉型。

  我們通過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年報文本分析發現,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正在遷移——2018-2021年間,“金融科技”與“數字化”占據主導,而2022-2023年,“智能”與“智能化”已然成為最主要的關鍵詞。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已成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先鋒。2022年末美國推出ChatGPT,2025年初中國推出DeepSeek,這些現象級創新標志著AI應用跨越奇點。國內外科技企業積極布局AI大模型,帶來了算力、算法、數據、應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機遇。

  AI技術革命引領中國金融從應用創新驅動進入技術創新驅動階段。回顧過去二十年數字化發展,金融創新多聚焦于應用場景重塑與商業模式融合,比如通過數字技術打通已有的金融業務,釋放協同效應。然而,當前的金融創新步入技術創新主導的深水區,特別是AI技術突破正在重構金融服務體驗。

  我國國內金融機構已開始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加大金融科技和AI技術布局。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正在加快開發、測試與應用AI大模型,推動金融業務智能化升級。這些進展顯著推動中國金融業務的智能化升級。2025年3月央行召開科技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加快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安全穩妥有序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金融領域應用”。

  AI與金融安全

  AI大模型驅動的金融智能化轉型,對金融安全體系呈現雙重影響。從積極角度看,AI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金融安全。第一,AI技術通過優化金融基礎設施,降低成本,能夠提升金融體系穩定性。第二,AI技術通過有效解讀金融信息,特別是非常規的大數據、替代數據,能夠有效挖掘信息,加快信息流動,促進金融市場有效性。第三,AI技術通過改善金融信貸中的風控,能夠降低信貸風險。第四,AI技術通過賦能金融從業人員,實現金融機構降本增效,從而能夠使金融機構更有效抵御外部沖擊,提升金融韌性。第五,AI技術能夠識別金融違規,防范金融欺詐。

  然而,AI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也帶來了潛在金融安全風險。第一,AI大模型的卡脖子風險。大模型或成為未來金融服務的技術底座,頭部AI大模型的技術自主性愈發重要。為此,我國正在積極打造AI自主產業。第二,AI金融應用的技術風險。大模型的黑箱決策機制與算法偏見問題導致風險評估透明度缺失,模型幻覺現象可能引發系統性誤判風險。第三,數據會成為AI金融業務中愈發重要的核心要素,數據治理、隱私保護與算法透明度都成為金融安全的重要維度。第四,大模型在金融中的廣泛使用使數據交換復雜化,針對網絡系統的攻擊或惡意操作會導致更大的破壞性。

  基于此,筆者提出一些建議:第一,平衡AI金融創新與安全風險,首要原則是尋找平衡點,既要允許創新,也要關注創新過程中的風險。第二,打造自主可控的AI金融產業鏈,特別是AI金融垂直大模型研發過程中,需要構建自主可控的完整產業鏈條。第三,大力發展AI金融安全產業。第四,利用AI技術重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更有效、更普惠、更穩定的中國基礎設施,包括移動基礎設施、征信體系、金融云服務等。第五,構建AI金融的監管與治理體系。第六,提升金融監管的數智化水平,監管模式方面,除了機構監管、行為監管,還需要增加技術監管維度,關注金融服務的技術風險。

  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尚處于發展初期,上半場以互聯網金融與數字金融的創新實踐為主導,而未來二十年,AI大模型可能重構金融的各個場景。這一轉型進程中,我們既要平衡AI技術對金融創新的引領,也要密切關注金融安全風險。(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來源:中新經緯

編輯:郭晉嘉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

未經過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