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20日電 (林琬斯)在氣溫35℃的室外,一件1毫米厚的“外衣”包裹住一個冰棍放在太陽下,10分鐘過去了,這根冰棍依然棱角分明,幾乎不融化。這是什么“黑科技”?
這層“外衣”為疊加態材料,既可以隔熱,又能保暖,兼備透濕與速干的功能,適用于-50℃至150℃溫度區間的應用。北京疊加態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疊加態技術)首席科學家鐘飛鵬向中新經緯介紹,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推高了疊加態材料的需求量,所有訂單算下來,工廠生產排期得到三年后。
“訂單排期到三年以后”
北京疊加態技術位于北京市中關村智造大街,中新經緯近日在這里見到了疊加態材料,一卷50米大約6、7斤重,高約1.5米,可單手提起。
一卷50米的疊加態材料 中新經緯 林琬斯攝
中新經緯觀察到,疊加態材料有灰、白兩個顏色,一層材料僅0.7毫米厚,手托著1平方米該材料大概是一個雞蛋的重量,手感柔軟有彈性,并帶有顆粒感。
疊加態材料 中新經緯 林琬斯攝
鐘飛鵬介紹,疊加態材料是一種納米多孔材料。因為納米多孔材料處于孔徑重復疊加的狀態,所以將這種材料命名為“疊加態”。
納米多孔材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鐘飛鵬介紹,1931年,納米多孔材料首次被發現,雖然具有很好的隔熱性能卻易碎。經過8年研究,投入上億元,北京疊加態技術在2019年完成了技術驗證,使易碎的材料變成了柔韌的布料。
作為基礎材料的創新,百姓能否用得起疊加態材料?
鐘飛鵬表示,2019年,一米疊加態材料的成本在四五十元。2021年,疊加態材料正式量產,并實現商業應用,一米的成本降至十余元。
鐘飛鵬介紹,隨著成本的下降,目前,疊加態材料普遍應用于衣、住、行等產業鏈所需的隔熱和保暖,使用領域超過20個行業,不僅可以降低單位原始資源消耗,而且可以減少傳統材料生產的廠房重復建設、土地占用以及勞動密集型生產對于人工的浪費。
具體來說,疊加態材料的隔熱功能主要應用于降溫工裝、醫療用品隔熱、汽車頂棚隔熱、高鐵車廂飛機客艙隔熱等,保暖功能主要用于服裝鞋履保暖、睡袋帳篷保暖、建筑保溫等。
鐘飛鵬表示,目前,疊加態材料主要用于服裝鞋履,材料的應用占比達到八成。
疊加態材料在服裝鞋履上的應用樣品 中新經緯 林琬斯攝
為了直觀感受疊加態材料的隔熱保暖效果,鐘飛鵬將一塊疊加態材料放在53℃加熱片與23℃相變材料之間,此時中新經緯觸摸加熱片,手感微微發熱,把疊加態材料抽出再觸摸加熱片,手感就像觸摸相變材料一樣涼快。
“一層0.7毫米厚的疊加態材料大約有10℃的保溫效果。以服裝保暖為例,如果想要達到常規保溫材料同樣的保溫效果,用疊加態材料僅需要四分之一的厚度就可以實現。”鐘飛鵬稱。
疊加態材料的生產工廠位于江蘇蘇州,工廠5層共1.2萬平方米,目前只有一條生產線,一天產能只有3萬米。
當下正是酷暑,不過北京疊加態技術已經在趕制用于冬季保暖服裝的疊加態材料。
鐘飛鵬透露,目前,公司訂單中,隔熱用途與保暖用途的訂單比例為1:10。近年來,疊加態材料隔熱用途訂單量每年均同比增長兩三倍。
據鐘飛鵬介紹,夏季隔熱用途的服裝主要是降溫馬甲,疊加態材料的用料在60厘米至80厘米,但用于冬季保暖的服裝一般需要2米左右的疊加態材料。在極寒環境下,一件衣服一般內嵌3至4層疊加態材料,材料大概需要7米至8米。
“工廠一天能生產3萬米的疊加態材料,一個月只能接100萬米的產能,一個訂單下來就是一兩百萬米,工廠加班加點2個月都完成不了!辩婏w鵬表示,當下產能的供應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只能和一些長期固定的伙伴進行合作,臨時的訂單要加進來比較難。目前來看,如果所有客戶的訂單都接受,排期得到三年以后。
針對產能,鐘飛鵬表示,公司在未來兩年內會擴產5至7條生產線,讓疊加態材料應用于更多能量守護相關行業。
降溫馬甲訂單量增長30%
鐘飛鵬告訴中新經緯,就在7月底,一個裝著3萬米疊加態材料的貨柜才離港發往美國。疊加態材料駛向大洋彼岸,被戶外品牌內嵌入衣服鞋履中,發揮保暖功能。
據了解,北京疊加態技術75%的訂單收入來自海外,訂單主要來自歐洲、美國、日本。
疊加態材料成果發布后,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把疊加態材料應用到室外觀賽的熱保障中。目前,國內外超200個品牌使用疊加態材料,多個品牌制作的成衣已陸續上架銷售,其中包括哥倫比亞、杰克瓊斯、利郎、波司登等。
服裝科技應用企業北京衣唯服飾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衣唯服飾科技)的成衣是疊加態材料的應用成果之一。衣唯服飾科技總裁馮群對中新經緯表示,工廠三分之二的成衣是應用疊加態材料的隔熱保暖服裝,疊加態材料良好的透氣性、速干功能,能給服裝提供很好的隔冷、隔熱性能,也讓冬季服裝穿著不臃腫。
馮群介紹,疊加態材料有極低的導熱率,填充在面料與里布之間,如同在服裝上加裝一層隔冷保溫層。保溫層外冷空氣向內傳導減緩,保溫層內人體的熱量流失減少,越冷的環境,優勢越明顯。
“今年冬季服裝訂單目前已經在制作中,疊加態面料作為衣服夾層使用,衣服總厚度不到2厘米,輔以防風、防雨等其他面料,能抵御-40℃嚴寒、大風并防雨。如果使用羽絨填充物,同等環境的衣物厚度需要達到6厘米至7厘米!瘪T群表示。
當下正處于炎炎夏日,疊加態材料的隔熱服裝主要應用于降溫馬甲。馮群介紹,降溫馬甲的消費群體主要有環衛工人、執勤民警、煉鋼廠工人、噴涂設備流水線工人、紡織車間工人、汽車試車員等需要在高溫環境作業人群。
中新經緯看到,該降溫馬甲的外層是一層防油、防污的黑色布料,從里層來看,背面與正面共有四個口袋,裝著四個相變材料,背面裝著兩個18℃的相變材料,正面裝著兩個23℃的相變材料。
降溫馬甲 中新經緯 林琬斯攝
相變材料是指隨溫度變化而改變形態并能大量吸收或釋放熱量的物質。當天,馮群一起帶來的有18℃與23℃的相變材料,即當溫度達到18℃、23℃相變材料才會開始融化,并吸熱制冷。相變溫度越低,涼感越明顯。
馮群表示,相變材料有一定重量,適合室內作業群體。在降溫馬甲的應用中,相變材料可以換成半導體,實現半導體制冷,重量更輕,適合戶外工作者的保冷隔熱。
中新經緯穿上降溫馬甲后,能感覺到相變材料的重量,但身體感覺在馬甲里“開空調”。馮群介紹,降溫馬甲是外層與里料中間層縫制了一層疊加態材料,形成一層“防火墻”“保冷層”。
“一方面,降溫馬甲用相變材料進行降溫,另一方面中間層的疊加態材料能把外面的熱量隔絕起來,大量延長相變材料的相變時間,延長相變材料吸熱制冷的時間!瘪T群介紹。
馮群表示,與保暖服裝的不同,降溫服裝目前仍然處于市場教育階段。
降溫服裝是否有可能從小眾需求變成大眾的剛需?馮群表示,目前疊加態材料更多地應用在高性能服裝上,主要應用在職業防護、運動防護上,一方面采購方需要了解疊加態新材料的功能,另一方面,生產者也應該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確保產品的實際效果,避免材料被誤解為“智商稅”。
馮群表示,如果不使用相變材料,只用疊加態進行隔熱,一件降溫馬甲的價格在200元以內。
馮群介紹道,近年來高溫環境作業客戶也對職業防護提出了新的需求。今年,公司降溫馬甲的訂單量同比增長30%。
鐘飛鵬表示,隨著極端天氣愈發頻繁,一方面,高溫天氣勞動者更需要降溫,高性能工裝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少戶外探險愛好者也在挑戰人類極限,對于保暖防寒運動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疊加態材料未來將會給更多行業帶去產品創新。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林琬斯:linwans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