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十年:從貨基“扛把子”到35萬億“百寶箱”,基民告別“盲買劇本”
作者:曹璐
2015年,在同事的推薦下,投資者老錢跟風買了幾只“能賺錢”的權益基金。而深圳的王姐在銀行柜臺買入了人生第一只貨幣基金,“聽說比存定期強,隨用隨取還能賺點菜錢”。這一年,全市場公募基金規模剛突破8.4萬億元,全年增加85%。
十年后的2025年,公募基金的行業規模已增至35.14億元。老錢在手機APP上熟練操作各類產品:最近創新藥的產品漲這么多,是不是該減倉了?還是該添點ETF?逐步開啟定投的王姐則稱,“我最近賺了不少呢!”并頭頭是道地分析起了今年買了哪些產品。
這十年,公募基金的故事,遠不止數字的膨脹。背后產品結構、投資標的和行業邏輯都有了不同的轉變。同時,投資者也在“進化”,老錢們會查季報、算回撤,王姐們向年輕人請教行業與持倉,曾經的“聽推薦盲從”逐漸蛻變為“主動研究”。
貨基獨大到多元資產
2015年的公募基金市場,產品類型相對單一,像個“理財雜貨鋪”:貨幣基金是“鎮店之寶”,規模占比達54.42%;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在內的權益基金則是另一大品類,規模占比36.19%;而債券型、QDII基金只是角落里的小眾選項,占比分別為8.4%、0.96%。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公募市場共有2687只基金產品,合計總規模為8.41萬億元。在這一年里,由于市場出現較大波動、風險偏好下降,資金加速向“安全墊”更厚的貨幣基金聚集,全年貨幣基金規模暴增2.4萬億元,實現翻倍以上的增長。
彼時,普通投資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買基金往往靠銀行客戶經理推薦,或是聽同事“說某只基金最近漲得好”,就能驅動他們將積蓄投入陌生產品。投資者對基金的信任是“盲從式”的,多數人不會去查合同里的“風險提示”,被動接受信息的他們很少質疑持倉中“為什么買這只股票”。
“當時我對基金真是一無所知,市面上有哪些產品、風險有多高,甚至連凈值、倉位等基本概念都搞不懂,聽別人推薦什么,就懵懵懂懂地把攢下的錢投進去了。虧了錢才意識到風險,我就退出股票投資,開始關注一些風險小、收益穩定的產品,比如短債,還有一些貨幣基金。”投資者老錢回憶道。
市場的關鍵轉折出現在2020年前后。隨著資本市場的爆發,公募基金迎來了黃金時代,大量基民沖入市場,他們膽子大、愛追熱點、跟風買入、熱衷權益類高風險產品;部分在行情中展現了賺錢能力的基金公司,也選擇以“造星”等方式花式營銷產品,權益類“日光基”“爆款基”層出不窮。
數據印證了這一增長態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的資產凈值為25.71萬億元,連續兩年增加5.4萬億元的規模。相較于2019年底,行業兩年之內擴張了七成以上。此時,貨幣基金的黃金時期接近尾聲,但占比仍達到36.76%,從“主角”變成了資產配置的“壓艙石”。
十年后的今天,公募基金各類產品百花齊放,產品數量于2022年突破萬只,進入“萬基時代”,產品結構也在不斷豐富。在35萬億元的公募規模中,權益類基金達到8.46萬億元,占比為24.08%;貨幣基金保持在四成左右,規模超過14萬億元。
此外,債券型基金后來居上,規模快速擴張至11.13萬億元,占比已經達到31.67%,從“零星點綴”變為“標配”;QDII基金、FOF基金的規模也有十余倍的增長。公募REITs自2021年推出以來,也已形成千億級市場。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投資者端。隨著信息壁壘的打破,基民的決策方式從“盲從”轉向“主動研究”:手機上的基金APP能實時查看持倉明細、基金經理直播解讀、行業研報摘要,甚至能通過“智能投顧”生成專屬配置方案。而基金公司也不再“高高在上”:有的開設“投資者教育小課堂”,有的邀請基金經理直播像“朋友聊天”一樣解釋投資邏輯。
“現在早已不是十年前可比。”老錢感慨道,身邊的投資者早已不是“盲目跟風”,有人會翻出基金季報里的“投資策略”逐行看,會在社交平臺討論“這只基金的回撤控制得如何”,會在基金下跌時在評論區追問“為什么虧損”,甚至有人能對著“夏普比率”“最大回撤”等指標頭頭是道地分析,專業度與權利意識顯著提升。
王姐的變化更為典型。這位曾經的“銀行經理推薦型”投資者,如今正和公司的年輕同事學看基金一起研究:“我會問他,這只基金投的是什么行業、重倉什么個股、歷史回撤大不大、基金經理的投資邏輯穩不穩之類的問題。”
十年投資標的變化
十年間,公募基金規模從8萬億躍升至35萬億的同時,其投資標的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僅從金融、房地產、等傳統行業,轉向科技、電子等新質生產力方向,更滲透于個股選擇、投資范圍拓展、策略迭代乃至投資者結構的深層變革。
行業配置的“新舊交替”是公募基金投資標的變化的最直觀體現。Wind數據顯示,2015年末,剔除QDII基金后,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行業為計算機,持股總市值達到1082億元,占比達到13.15%;醫藥生物、銀行、非銀金融和傳媒則分別以836億元、740億元、624億元、542億元緊隨其后,比重則在6.59%至10.16%之間
而今年二季度末,電子板塊以5131億元的持股規模、16.65%的占比躍升為第一大重倉行業,較2015年提升11.66個百分點;排名第二的醫藥板塊持倉占比則略降至9.77%,電子設備則從2.29%降至8.35%,成為第三大重倉行業;另兩大重倉股則為食品飲料和銀行,分別為8.05%、7.46%,而非銀金融和傳媒則比重下滑。
個股選擇同樣體現出顯著的時代變遷。以持股總市值來看,2015年底,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8只為銀行和非銀金融個股,如中國平安、興業銀行、中信證券等;還有房地產板塊的萬科A,計算機板塊的航天信息。
而如今,前十大重倉股中的“科技含量”顯著提升,銀行、非銀金融個股數量僅剩3只,前三大重倉股為寧德時代、貴州茅臺、騰訊控股;還有中芯國際、美的集團、紫金礦業、長江電力等。其中,寧德時代多個季度穩居前列,最新獲得1774只基金重倉,持倉市值達1426.57億元。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的投資范圍在這十年間大幅拓寬,基金經理們的目光也并不局限在A股的股票和債券里,而是走向全球資產配置。其中,QDII額度不斷擴大,投資范圍從港股、美股擴展到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甚至越南、印度等細分市場。
例如打開一只QDII基金的持倉,可能既有美國的芯片巨頭,也有互聯網獨角獸。當美聯儲加息時,不少投資者通過跨境產品抄底黃金;日本股市上漲,又可通過相關基金“搭車”賺錢。
即使是境內投資策略,也變得更加精細。十年前,ETF基金多是產品,比如滬深300ETF、中證500ETF;現在則成了精細化的行業主題基金,如半導體ETF、光伏ETF、機器人ETF……能想到的行業,幾乎都有對應的ETF產品,投資者可以精準挑選。
隨著多輪牛熊轉換,公募基金的權益投資風向也隨市場周期動態調整。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例如2019年至2021年是公募價值成長派的主導周期,最終催生出“茅指數”;從2021年到2023年是量化資金的主導周期,最終催生出“微盤股指數”。
從板塊來看,2016年至2017年期間,白酒行業從底部復蘇走向行業高景氣度階段,在通脹回升、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板塊由于現金流優質、護城河高、盈利能力強獲公募基金大舉加倉;2020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重倉以新能源產業鏈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板塊等。
與此同時,投資者結構也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一些轉變。Wind數據顯示,2015年底時,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從2015年底的3萬億份增至2024年底的16萬億份,比重則從43.1%增至53.41%,增加超過10個百分比,并反超機構投資者。
同步轉變的還有基金公司。隨著公募行業迎來更強監管時代,基金公司的整體實力與評價愈發成為基金投資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從立“明星”、賺“快錢”,逐步扭轉為做“平臺”、引“長錢”。
今年5月出臺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就提出,強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設,加快“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基金公司應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適當降低規模排名、收入利潤等經營性指標的考核權重。
“未來公募基金在居民財富管理中的占比還具有很大的提升潛力,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華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伴隨資本市場改革深入推進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升溫,“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正日益成為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所在。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